管道陸橋戰略:構建能源安全新格局
2013-07-18 13:38:09
Landbridge平臺
新亞歐大陸橋沿橋國外段,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能源富集,石油儲量約1500億噸,煤炭儲量2萬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近7500億立方英尺,堪稱世界“能源聚集地”。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東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哈油氣管道兩條重要管道及西南方向沿亞歐第三大陸橋方向的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都經過新亞歐大陸橋區域,這些管道陸橋與新亞歐大陸橋一道,構建出我國的能源新格局。
能源困局阻礙經濟快速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緊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石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從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此后原油進口速度不斷加快。中國2003年即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未來在原油進口方面預計會越來越多。然而,中國原油生產卻呈現下降態勢。2009年,國內原油產量18949萬噸,同比下降0.4%。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9年,中國原油消費量由2.41億噸上升到3.88億噸,年均增長6.78%,原油凈進口量由5969萬噸上升至1.99億噸,對外依存度也由24.8%飆升到51.29%。同時,中國石油進口源和石油運輸線相對單一,進一步加劇了國家能源安全的風險。
在我國進口的原油中,60%來自中東,20%來自非洲5國,另有14.4%來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而來自這些國家的原油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30年前馬六甲海峽每日通過油輪12.2艘,到2002年每日已經突破137艘,其中6成是前往中國的油輪。經馬六甲海峽進人南中國海的油輪數量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3倍,是經過巴拿馬運河的5倍。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之間,連接安答曼海和南誨,平均深度26米,長1000公里,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十分狹窄,易于封鎖。在美國的全球通道戰略中,馬六甲海峽屬于必須控制的16條咽喉航道之一。2004年,美國國防部公布的《區域海事安全計劃》中,借反恐、打擊跨國犯罪和走私名義,提出與上述三國實現信息與情報共享,進而駐軍馬六甲海峽。隨著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力圖控制中東,同時又插手馬六甲海峽通道,對我國能源安全以致國家經濟命脈產生嚴重威脅。
因此,開辟新的通道作為太平洋航線的替代線路,解決單獨依靠太平洋航線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管道陸橋破局能源困境
要擺脫這種局面,辦法之一就是盡快實現能源運輸通道多元化。 目前在我國的西北、東北、西南三條陸路通道上正在編織著一幅新的管道陸橋戰略圖景。
西北:中哈管道能源合作方興未艾。2006年5月26日,沿新亞歐大陸橋線路鋪設的全長962.2公里的中哈石油管道正式向我國供油。這是我國首次實現以管道方式從境外進口原油。該管道于2004年9月開工,2005年11月竣工,西起哈薩克斯坦的阿塔蘇,東至中國的阿拉山口,設計年輸油能力2000萬噸。中哈雙方共同為中哈石油管道建設提供了7億美元資金。按照協議,管道運營初期年輸油1000萬噸,2010年升至2000萬噸。
2009年 12月12日,中亞天然氣管道哈國段工程竣工慶典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隆重舉行。正在哈薩克斯坦進行工作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出席慶典儀式并對中哈天然氣管道竣工表示熱烈祝賀。中亞天然氣管道于2008年7月正式開工,由中國石油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負責組織建設。管道途經土、烏、哈、中四國,其中哈國段管道西起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邊境,東至我國新疆霍爾果斯,與西氣東輸二線相連,哈國境內單線全長約1300公里。
東北:中俄管道能源合作前景廣闊。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運營,原油管道運行平穩,按計劃首日完成輸油4.2萬噸,2011年1月共輸油131萬噸。按照中俄雙方協定,中俄原油管道從2011年起20年內每年將向中國輸油1500萬噸,這標志著中俄能源合作真正進入角色。
中俄石油管道只是開啟中國管道陸橋戰略的序曲,據俄天然氣工業公司介紹,俄天然氣工業公司總裁阿列克謝·米勒近日與中石油集團總經理蔣潔敏簽署了《俄對華天然氣供應的基礎條件》文件。文件中確定了對華天然氣供應的出口規模和期限、支付保障水平等一系列關鍵商業指標和參數。據悉,2011年俄中雙方將簽署出口供貨合同,2015年開始對華輸氣,合同期限為30年,每年供氣規模為300億立方米。此外,雙方還簽署了共同開展天然氣加工和天然氣化工項目的經濟技術研究的備忘錄以及在俄羅斯建立天然氣化工生產項目的方案。
俄羅斯國有能源企業負責出口事宜的高管2010年底在俄遠東島薩哈林召開的油氣會議上也稱,該公司將鋪設一條途徑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抵達中國的天然氣管道,該管道在2011年開工建設。該管道的投資規模在2011年最終確定,屆時兩國將就天然氣供應價格達成一致。
西南:中緬通道解困馬六甲。面對我國大部分石油進口通過馬六甲海峽、石油安全存在極大的風險這一困境,早在2004年,就有高層智囊提出,中國的能源安全策略之一即是開辟西南通道,石油通過印度洋,經緬甸進入云南,避免過分依賴太平洋這一進口原油通道。讓中國石油通道在印度洋獲得最便捷的出海口,形成與太平洋石油運輸線遙相呼應的兩翼格局。
2010年6月,中緬兩國簽訂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緬甸聯邦能源部關于開發、運營和管理中緬原油管道項目的諒解備忘錄》,標志著中國再增加一條海外原油進口大通道。從戰略上看,中緬管道的建成將具有制衡意義。中緬石油合作的前景也極其廣闊。緬甸目前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32億桶;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5400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10,同時在緬甸海岸還陸續發現有儲量極高的天然氣田群。據相關預計,中緬管道在一期2000萬噸的基礎上,二期以后還將有望引進4000萬到6000萬噸的原油,這一數字大約接近中國2008年原油總進口量的三分之一,將為中國能源提供有效地補充。
筑起能源安全屏障
中哈原油管道和中亞—西二線天然氣管道相繼建成投產,形成了我國油氣進口西北通道;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投產,形成了我國油氣進口東北通道;中緬油氣管道工程建成投產后,形成了我國油氣進口西南通道。陸上三大油氣管運通道與海上航運通道一起,形成中國油氣進口的四大戰略通道。金融危機加快了中國能源海外的布局,而三條戰略通道的日漸形成將通過能源價值鏈的整合,大幅提高中國能源產業的全球配置能力
來自3個方向的原油和天然氣管道運輸通道的開辟,是我國陸上與中亞和中東產油區最便捷的陸上通道。在我國石油生產下降而國內石油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打通這些原油進口通道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我國石油戰略增加了一道重要的安全保障,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石油進口來源,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及財產安全有著深遠意義。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