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9日,國家交通運輸部組織召開的青島港董家口港區青島港集團礦石碼頭工程竣工驗收會在青島舉行。經過與會專家領導一致同意,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礦石接卸碼頭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礦石接卸碼頭,也是我國建成的第一個30萬噸級(結構兼顧40萬噸)礦石接卸碼頭,創出了五個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碼頭、最深的碼頭水深、最先進的環保系統、最先進的信息化操作系統、最大的岸橋。YJC大陸橋物流聯盟
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礦石接卸碼頭工程一舉確定了青島港在全球中國際礦石中轉港的地位,凸顯了青島港在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的排頭兵作用,為打造一個8億噸青島港,向世界一流強港邁進揭開了嶄新一頁。
打造國際礦石中轉港
作為董家口港區的重大建設項目之一,礦石碼頭工程最早開工建設,共建設有1個30萬噸級(結構兼顧40萬噸)鐵礦石接卸碼頭和1個20萬噸級鐵礦石碼頭。其中,30萬噸級鐵礦石接卸碼頭是我國建成的第一個30萬噸級(結構兼顧40萬噸)礦石接卸碼頭,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礦石接卸碼頭,它的建成驗收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30萬噸級鐵礦石接卸碼頭(結構兼顧40萬噸)將改變國際礦石運輸的格局,確定了青島港在全球中國際礦石中轉港的地位。世界上最大的礦石船可直靠青島港,并以此為中轉向周邊國家進行分撥,進一步提升了中國港口形象。國際海運船舶大型化的發展趨勢,對港口深水化運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青島港30萬噸級鐵礦石接卸碼頭按照40萬噸標準設計,40萬噸礦石船舶可直接靠泊,對提高中國港口綜合實力起到積極作用。同時,30萬噸級(結構兼顧40萬噸)礦石碼頭是董家口港區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青島港將以30萬噸級(結構兼顧40萬噸)礦石碼頭為龍頭,在董家口港區打造國家大宗散貨集散中心。
其次,30萬噸級鐵礦石接卸碼頭是我國建成的第一個30萬噸級(結構兼顧40萬噸)礦石接卸碼頭,是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青島市“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加快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的重大舉措。董家口港區是青島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大宗散貨、液體化工品及雜貨運輸為主,逐步發展成為服務腹地物資運輸和臨港產業開發的綜合性港區。隨著港口設施的逐步完善和腹地運輸需求的日益增長,董家口港區將逐步拓展服務范圍,全面發展港口綜合物流、專項物流、商貿、信息、綜合服務等服務功能,發展成為青島港南翼新的大型綜合性港區和大宗干散貨運輸基地。董家口港區將成為青島港優化港口布局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是山東省、青島市及腹地經濟和臨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再次,30萬噸級(結構兼顧40萬噸)鐵礦石接卸碼頭,將優化青島港產業布局,實現從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的轉型升級。作為目前世界最大的礦石接卸碼頭創出了五個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碼頭、最深的碼頭水深、最先進的環保系統、最先進的信息化操作系統、最大的岸橋。“世界有多大的船,青島港就有多大的碼頭”的優勢更加凸顯,滿足青島港腹地內鋼鐵行業發展對外貿進口鐵礦石增長的需要,為貨主提供更快的效率、更高的質量、更好的服務,進一步打造青島港的核心競爭力。30萬噸級(結構兼顧40萬噸)礦石接卸碼頭建成驗收之后,極大緩解了青島港礦石接卸能力不足的矛盾,為轉型升級生產布局的全面調整創造了條件。
“青島港董家口港區30萬噸級礦石碼頭的驗收營運,不僅是青島港港口建設史上的大事,也是我國港口建設史上的大事。目前世界最大的礦石接卸碼頭建成后,我們將牢記國企的責任,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要求,用好碼頭,充分發揮這個世界最大礦石碼頭的作用。”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說。
勇當藍色經濟排頭兵
青島港董家口港區三面環海,建港岸線長,水深條件好,航道開挖量小,距離國際主航道近,非常適合建設大型碼頭,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未開發優質天然深水良港,具有極大發展潛力。
開發建設董家口港區,是新青島發展的需要,更是關乎整個山東發展的國家戰略——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的需要。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根據《規劃》,董家口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九大集中集約用海片區之一,被列為重點開發岸段。青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董家口港區、保稅港區為依托,構筑創新開放的現代化國際新城區。這讓董家口港區處于整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的核心地位,成為再造一個新青島的引擎。
對于青島港來說,開發建設董家口被賦予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特別是亞洲經濟的高速發展,世界港口發展的重心正在從歐美國家向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轉移,世界主樞紐港正在經歷由運輸中心向綜合物流中心的轉變,逐漸發展成為全球貨物貿易集散中心和綜合物流中心,成為具有提供國際信息、物流配送等高增值服務功能的第四代港口。
而青島港的轉型升級和加快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和挑戰:未來發展空間已經受限;雖然擁有世界第一的進口礦石接卸量、我國最大的進口原油接卸量,但大宗干散貨的通過能力早已超負荷運轉;雖然在吞吐總量上占有一定優勢,但“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
面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這一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青島港勇挑重擔,走在前、干在前,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在這個新的港區,在這個跳出了膠州灣、面向太平洋的嶄新的天地,青島港人發出了要在未來三至五年再造1個3億噸青島港的誓言。
這是青島港基業長青、長盛不衰的戰略抉擇,更是站在青島發展高度上的一次偉大的歷史抉擇。
開發建設董家口港區,不僅實現了青島港百年膠州灣內發展的歷史突破,有助于繼續保持青島港國家樞紐港的地位,提升青島在建設東北亞航運中心上的競爭力,而且對調整優化青島市產業布局,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具有重大意義。
為此,國家省市部對董家口港區建設高度重視,給予全力支持。2009年3月1日,交通運輸部、山東省聯合批準了《董家口港區總體規劃》,確立了董家口港區“一樞紐兩中心”(國家樞紐港、國家重要的能源儲運中心和大宗干散貨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
2011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更加凸顯董家口港區建設的重要性。
在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下,2012年青島市黨代會上提出,加快西海岸經濟新區開發建設,以董家口港區、保稅港區為依托,整合西海岸港口、園區、產業和政策等優勢,吸引高端生產要素,構筑創新開放的現代化國際新城區。加快整合西海岸港口,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
2012年青島市兩會上提出,要支持青島港轉型發展,做大做強,推動青島港向世界第一大港邁進。
2012年4月26日,青島市委、市政府正式授權把董家口72平方公里港區和50平方公里物流園區交給青島港集團開發建設。
此舉更從戰略、政策、措施上加快了董家口港區的開發建設。
“首先,青島港本身就是藍色經濟的一部分,它的臨海產業、物流運輸的發展直接參與到藍色經濟的成果之中;另外,青島港在推動青島對外貿易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再則,港口就是青島在中國、在世界的一張名片,它能夠打響整個城市的國際知名度。”青島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志亭這樣評價。
“青島港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省市部的高度重視,離不開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現在更加信任我們、全力支持我們,同時也賦予我們神圣使命、寄予無限期望。”青島港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說,“對于青島港而言,就是要牢牢抓住董家口港區開發建設的重大機遇,義不容辭地當好藍色經濟排頭兵。”
“三個一代人”精神締造奇跡
為了當好藍色經濟排頭兵,青島港人用“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貢獻,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犧牲”的“三個一代人”精神,爭分奪秒、搶先建設,用超常規的付出,敢讓日月換新天,在一片荒沙灘中昂然崛起世界最大的礦石碼頭。
2009年,當背著鋪蓋的青島港人來到董家口,這里還是荒山野嶺,人跡罕至,沒有電、沒有水、沒有路,鮑魚池子連成片。風從八方來,寒從腳底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冰,吃住在集裝箱改造的工棚里,冬天凍透,夏天熱透,而且經常停水停電……
就是在這種異常艱苦的條件下,青島港決策者殫精竭慮,高強度連續工作,為之付出了智慧和心血;建設者夙興夜寐,使“5+2”、“白加黑”成為工作常態,為之付出了無限辛勞和汗水。在港區開發建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青島港的相關領導都親力親為,特別是常德傳始終率先垂范、不畏艱辛、迎難而上,奮戰在開發建設一線,現場督戰,現場辦公,強力推進開發進程。兩年多以來,他連續召開了42次現場辦公會。
建港大軍“寧讓汗水漂起船,不讓工程晚一天”。他們撇家舍夜、晝夜兼程,住著鐵皮箱,塵土就著飯。董家口工程屬于外海建設,挖泥、安裝沉箱,舉步維艱。平時“無風三尺浪”的海面,風起時在船上站立都是難題。海況瞬息萬變,于是,青島港的建設者們就24小時隨時待命,安裝人員住在安裝船上,72個小時不下船,零時間交接。晴天一身土,眉毛都是黃的;冬天一身冰,整個人身上都掛著冰碴子,正是這樣全身心地奉獻甚至是犧牲,造就了董家口建設、生產的神話,一年時間,堤壩回填車輛所拉的土,從陸上可以連至太平洋;每月挖的泥,有一千萬方,相當于50艘大巨輪的載量。
建設中沒有電,年過花甲的副總工程師郭志渝跌進了碼頭邊的排水溝,他的腿摔得血肉模糊,卻住了不到3天醫院,“基建正在關鍵時刻,一天也不能耽誤!”帶著傷腿趕回現場;在冷庫建設中,由于技術難度復雜,加上工期拖后,心中著急的呂殿亮牙疼得吃不進飯、睡不著覺,他連續到醫院拔掉6顆牙后繼續工作;建設中缺石頭,蘇建光跑遍了膠南,甚至找到了濰坊、諸城,“那時候一聽到石頭,我都能跳起來”;建設工期緊,膠南的小伙子,昨天結的婚,今天大清早就返回碼頭;負責過磅的一位女員工,為了大壩拖了三次婚期……
“沒有資源創造資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用有限的資源去創造更大的資源”,正是常德傳所定義的青島港的創業精神?;囊爸械幕A設施不過是改變了董家口的地表,而“三個一代人”的青島港精神真正喚醒了這片土地。
2010年,青島港僅用363天就建成了常規需要四到五年、世界最大的40萬噸礦石碼頭,2011年又僅用178天建成20萬噸級礦石轉水碼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建港史上的奇跡。青島港人用這代人的作為,做出了這代人的貢獻,付出了這代人的犧牲,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挺起了一個世界大港,鑄就了一座精神豐碑。
建設世界一流強港
董家口港區的建設,成為青島港由“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跨越的契機。青島港借此對港口布局進行優化,四大港區聯動互補,打造成為功能明確、布局合理、資源配置能力強的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港和國際物流中心,推動青島港向世界一流強港邁進。
青島港轉方式、調結構,優化港口布局,調整港口功能,打造功能明確、布局合理的“四大港區”:除了董家口港區,老港區以國際郵輪母港建設為重點,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滿足青島市郵輪經濟和高端旅游、服務業的發展需要,促進老港區轉型升級;前灣港區以集裝箱發展為主,著力建設東北亞最大的集裝箱樞紐港,兼顧散雜貨和汽車進口作業;黃島油港區,著力完善油品和液體化工品煉化、中轉、貿易、保稅和儲備等“五大基地”。
通過統籌規劃四大港區,優化調整功能布局,充分發揮董家口港區水域開闊、陸域寬廣及后發優勢,加強港區資源配置功能;老港區面向高端服務業,促進功能轉型,實現四大港區功能聯動、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構筑起港口競爭發展的嶄新優勢。
截至2012年底,青島港董家口港區已累計建成11個泊位,通過能力達到1億噸。2013年,青島港還將在董家口港區建成9個泊位,累計20個泊位,通過能力將達到2.2億噸。到“十二五”末,將在董家口港區再造1個3億噸的青島港。
在加快建設的同時,青島港人加快合資步伐,締造合資合作的嶄新模式。2012年,青島港與22家世界500強和央企成功牽手,合資金額高達455億元,將進一步實現董家口港區資源利用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促進董家口港區盡快形成規模,逐步吸引和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能源、海工裝備等為代表的臨港產業體系,為建設世界一流強港注入了強大動力。
經濟學研究表示,港口帶來的就業機會能夠占城市總就業人數的20%,甚至達到26.7%。近20多年來,青島港為國家創造了上千億元的海關關稅稅源和上百萬就業崗位,上繳國家各種稅費120多億元,相當于為國家貢獻了24個80年代末的青島港。港口總資產從1978年的1.8億元,增值裂變到330多億元,增長了183倍;利潤總額從3074萬元增長到28.6億元,增長了92倍;上繳各種稅費從149萬元增長到31.08億元,增長了2085倍。
上繳地稅連續八年全市第一,上繳國有資本收益連續四年占全市一半以上;連續七年榮膺中國企業500強、中國企業效益200佳,資產利潤率、收入利潤率、人均利潤率均居中國企業500強前100位,榮膺亞洲品牌500強。“十一五”以來,港口吞吐量翻了一番多,綜合能源單耗下降了21.6%。
董家口是青島港的希望和發展方向。當前,青島港根據十八大兩個“翻一番”的宏偉藍圖,確定了青島港發展目標。到2015年建成年通過能力6億噸、集裝箱2000萬標箱的世界一流大港;到2018年吞吐量突破7億噸,提前兩年實現港口吞吐量和職工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建成年吞吐量8億噸、集裝箱3000萬標箱的世界著名強港。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