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站到達車流徑路”調整利了誰?
2013-07-10 11:51:01
Landbridge平臺
2013年3月,原鐵道部下發運營電(2013)399號文,宣布調整阿拉山口站到達車流徑路,再次在新亞歐大陸橋運輸業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對國際鐵路運輸的從業者來說,從2013年1~3月份期間,國內外鐵路運費的調整就猶如“過山車”一般,對此業界尚來不及反應,又對路徑進行調整,導致運輸業反應更為強烈。
按說,主管部門通過宏觀調節來實現“均衡路網和相關口岸運輸能力”,這是主管部門“有作為”的積極舉措,均衡化路網應該是宏觀意義上必要的傾斜政策,出發點是非常好的。然而,這一出發點很好的政策,何以在業界產生如此強烈“不亞于高強度地震”的反應呢?
我們來看看制定這一政策的出發點和能否實現政策預期的目標:
其一,常識告訴我們,制定政策一定是要盡可能做到“全面、客觀、公正”,然而,國內外鐵路貨運形勢是怎樣的呢?國際上,2012年底,“1520戰略合作伙伴:中亞” 國際鐵路峰會已經展示了寬軌聯盟有較大的動作,壟斷氣息濃厚;進入2013年,哈薩克斯坦實施鐵路車皮私有化,國有鐵路車皮基本退出運輸市場;3月中旬,在布拉格舉辦的第四屆歐亞鐵路貨運大會上,橫穿中國的新亞歐大陸橋在國際鐵路運輸中幾近邊緣化。而國內國有鐵路運營模式仍缺乏與市場化的接軌!“均衡路網”依然自說自話,對形勢分析的不夠“全面”就難以“客觀”把握形勢,出臺政策則勢必欠“公正”, 欠“公正”的指令怎能產生好的效果?
其二,政策目標的實現不是一廂情愿的事,置20多年艱苦努力建立起來的新亞歐大陸橋運輸品牌和運輸秩序于不顧,指令性將大陸橋貨源分流去“繞圈”, 加大運營成本,而這些成本又都會轉嫁到進出口商手里,盡管有“指令”,可客戶會買賬么?是不是有點違背規律值得大家思考。其結果,指令性的繞圈路線運輸客戶不愿走,新亞歐大陸橋又“不讓走”,最后得利的必然是“西伯利亞大陸橋”,可見得這一政策對誰最有利了。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