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橋頭堡作用 促進大陸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012-12-16 11:16:51
Landbridge平臺
發揮橋頭堡作用 促進大陸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連云港服務大陸橋區域經濟發展成效與再發展戰略的設想
1990年新亞歐大陸橋實現全線貫通,1991年國務院生產委員會確定連云港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1992年12月1日從連云港發出首列過境集裝箱運輸列車,標志著這條亞歐大動脈正式投入運營。近年來,各沿海主要港口城市積極創造條件,推進陸橋經濟發展和合作。連云港市作為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一直致力于陸橋運輸和陸橋經濟的振興和發展,為復興“新絲綢之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隨著我國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步驟的加快,新亞歐大陸橋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現,連云港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事實上,大陸橋開通運營16年來,連云港已經借助大陸橋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07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又專程到連云港慰問視察,把連云港的發展擺上國家戰略層面上考慮,要求連云港做好規劃、加快發展,成為帶動蘇北發展的龍頭,在促進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作用。這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大陸橋建設的高度重視。隨后,國家發改委、交通部、鐵道部等有關部委都及時與連云港對接,江蘇省委、省政府也提出舉全省之力加快連云港的發展,連云港贏得了再發展的很大機遇。
一、在國家政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連云港服務沿橋區域經濟產生良好效果
1.積極構建沿橋區域合作平臺。從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來,以連云港市為主要發起單位的“陸橋沿線城市領導聯誼活動”,為陸橋沿線優勢互補、加強合作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陸橋沿線城市領導聯誼活動”,其主要目的是在每年全國人大會議召開期間,召集陸橋沿線城市出席會議的主要領導、全國人大代表,圍繞“加強交流合作、促進優勢互補、推動共同發展”的主題,就聯合向全國人大提交議案和建議事項進行討論和協商,共同爭取國家及有關部委的支持,不斷促進陸橋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提升陸橋沿線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戰略地位。聯誼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六次,參加城市有最初的七家發展到現在的十五家。這項活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及沿橋省(區)領導充分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國人大常委會環資委、交通部、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外交部、海關總署、信息產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鐵道部等國家部委都派出代表參加。,同時吸引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香港經濟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和北京市以及陸橋沿線部分省、市等新聞單位。
2.積極組織陸橋過境運輸。新亞歐大陸橋貫通后,特別是近年來,連云港利用港口鐵路、海運等多方聯合優勢,積極協助國家有關部門,圓滿完成了新亞歐大陸橋首列國際試運任務,成功地組織并開通了連云港至阿拉山口、連云港至俄羅斯的“五定”集裝箱過境運輸班列;調動攬貨積極性,使西安、鄭州等內陸城市發往連云港海鐵聯運集裝箱運量有明顯地增加。連云港至阿拉山口等鐵海聯運直達快運集裝箱班列開通已經形成國際物流運輸業發展的新格局。積極參與陸橋運輸問題的研究和管理措施的制定,組團到亞洲、歐洲有關國家和地區考察運輸管理方法;分別在日本、韓國、哈薩克斯但、烏茲別克斯但、土庫曼斯但、俄羅斯、德國、荷蘭等國家建立了多個辦事機構,并與國外一些大企業建立了互為代理關系,穩定和擴大了陸橋運輸貨源;相繼開辟了50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每月從連云港出發的集裝箱班輪現已增加到260多個班次。經連云港港口上橋的過境集裝箱,已經從開通運行初期的幾百標箱增加到2007年過6萬標箱,連云港承擔了陸橋開通后90%以上過境集裝箱運輸業務。
充分發揮了港航、鐵路、企業聯合優勢,共同建設“綠色通道”。先后開通了連云港往返鄭州、西安、成都的集裝箱“五定班列”,將攬貨延伸至廣闊的內地市場,大陸橋運輸和海鐵聯運集裝箱“五定班列”運輸實現新的跨越,實現了集裝箱“五定班列”與口岸的美西、地中海、東南亞、日本、韓國等集裝箱班輪航線的有效銜接,使占連云港港口中西部集裝箱貨物更多的與地中海、東南亞、日本、韓國、中東、臺灣等集裝箱班輪航線有機銜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關、進出港。為了鞏固現有服務水平,打造連云港口岸國際集裝箱運輸更高、更快、更優的服務品牌,連云港國際集裝箱聯合辦公中心正式揭牌啟用后,口岸國檢、海關、海事、邊檢服務單位進駐集裝箱碼頭現場聯合辦公,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通關等一條龍服務。極大的提高了連云港口岸通關效率和港口綜合競爭力,為連云港口岸國際集裝箱運輸大通關、大發展提供綜合服務平臺。
3. 發揮了橋頭堡的作用,為陸橋區域經濟開發開放服務。
連云港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作為中西部地區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全面提升港口綜合服務功能,以更好地為陸橋沿線城市的開發開放搞好服務。作為沿海首批開放城市,連云港進一步加快了對外開放進程,不斷增創開放新優勢,從而更好地服務和推動陸橋經濟發展。一是強化優勢載體功能。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完善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連云港國際商務中心、出口加工區配套服務功能,積極爭取設立保稅物流園區,加快推進空港開放工作,努力為陸橋沿線地區發展轉關貿易、出口加工和保稅倉儲產業創造有利條件。二是完善陸橋立體交通體系。加快隴海蘭新鐵路的增能擴運建設,加快實施東隴海線電氣化改造工程,實行干線鐵路客貨分流,推動沿海鐵路工程早日啟動建設,暢通沿橋地區經濟交流渠道,盡快形成現代化、開放型的綜合運輸網絡。三是進一步完善大陸橋運輸協調機制。進一步推動新亞歐大陸橋協調機制,不斷完善、提高工作效能。積極爭取制定大陸橋國內段運輸優惠價格政策,爭取國家協調沿橋各國簽署包括運輸價格、信息服務、快速通關和運輸安全等內容的新亞歐大陸橋多邊過境運輸協定,進一步增強新亞歐大陸橋資源的國際競爭力。
二、目前尚存在的問題
亞歐大陸橋運輸從初期每年承運幾十個過境集裝箱發展到如今的年過境6萬標箱運量,有力促進了沿橋沿線區域的經濟合作與發展,逐步得到國內外客戶的認同。但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與不足。
(一)沿橋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物流意識薄弱。新亞歐大陸橋沿線部分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中西部地區經濟帶有封閉性,自給性較強,內需不足。一方面,沒有實力雄厚的物流企業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務;另一方面,陸橋上下游企業之間物流活動難以協調,競爭力不強。
(二)物流基礎設施落后。沿橋部分省區目前鐵路、公路網平均密度、人均擁有量及電話普及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運輸網絡布局不夠合理,東部地區密集,西部地區稀疏,很多區段如蘭州至烏魯木齊段,寧夏、青海和新疆僅有一條鐵路通道,各干線都處于超負荷狀態。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如車站、倉儲、通訊、供水及后勤保障系統都不健全。基礎設施裝備水平低,鐵路復線率、電氣化率和自動閉塞占鐵路營業里程的比重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阿拉山口過境換裝能力不暢,經常出現貨物滯留和壓站現象,成為制約大陸橋過境運輸的瓶頸,延長了運輸時間,增加了運輸成本,使新亞歐大陸橋與西伯利亞陸橋相比的運距短的優勢消失殆盡。
(三)物流裝備標準化程度不高。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統一。如:海運與鐵路集裝箱標準的差異;物流器具標準不配套,各種運輸裝備、裝卸設備標準之間,物流包裝標準與物流設施標準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貨物運輸、儲存、搬運等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
(四)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沿橋物流信息化水平較低,各種集成軟件技術應用尚處于開始階段,網絡技術應用和企業間物流信息交換共享機制尚未形成,還不能很好地實現客戶網上查詢。此外,中國的海運、港口、鐵路、口岸等各大陸橋運輸部門的信息系統之間缺乏有效連接和溝通,基本制度亦不健全。
(五)物流費用昂貴。新亞歐大陸橋的每公里運費遠高于西伯利亞大陸橋及海運。以北疆鐵路為例,盡管鐵路部門于2004年7月1日起大幅度下調運價,但北疆鐵路運價仍然高于國內同網運價。
(六)鐵路車皮計劃不充足,貨物發運得不到保證。連云港—阿拉山口精品“五定”班列、連云港—阿拉木圖國際集裝箱班列滿足不了實際需求,導致過境集裝箱壓港嚴重,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三、應從國家面采取的政策措施
為從根本上解決新亞歐大陸橋運輸快速發展的制約因素,建議國家從以下幾方面采取相應措施:
(一)把新亞歐大陸橋運輸通道的建設和多式聯運發展,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措施,鼓勵更多投資者積極參與新亞歐大陸橋的開發、建設和經營,使新亞歐大陸橋運輸通道能夠得到超前發展。新亞歐大陸橋的運力不足是制約西部經濟發展和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大通道運輸發展的主要障礙,鑒于新亞歐大陸橋在中國的國際運輸、經濟安全和西部大開發中的巨大作用,國家應盡快制定新亞歐大陸橋長期發展規劃,國家政策、投資等方面給予特別支持,保證在較短的時期使新亞歐大陸橋的運力能超前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建議將新亞歐大陸橋作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試點,在新亞歐大陸橋鐵路物流中心、國際聯運鐵路車輛和集裝箱、集裝箱專列運輸等設備的投資和業務開發上優先向大型物流企業開放,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資金發展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通道。建議大陸橋沿橋當地政府部門通過政策引導、改進管理,為沿橋物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盡快制定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管理辦法。1991年國家計委、鐵道部等7部委聯合下發《關于亞歐大陸橋國際集裝箱過境運輸管理試行辦法》,在當時這個《辦法》對規范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現在已不再適用。為了促進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的發展,建議對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的代理、通關、鐵路運輸計劃、投資等制定管理辦法。使經營單位有章可循,可以促進和規范大陸橋國際運輸的發展。
(三)加大新亞歐大陸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加快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修建大陸橋主干鐵路復線,實現鐵路電氣化。同時相應建設并逐步形成與鐵路運輸配套的通訊、公路、航空、管道以及港口建設等在內的跨國交通及通訊網絡,如加強陸橋西段高等級公路的建設,優先發展橋頭堡城市,加快橋頭堡港口建設,完善物流服務功能和保稅功能,聯合日本、韓國在連云港口岸設立東橋頭堡自由貿易區,促進連云港口岸的經濟繁榮和貨物聚集,把連云港建設成為中亞國家東向出海口,為大陸橋持續穩定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加強樞紐機場的建設改造,開辟國際航線,大力發展沿橋通訊業。加強統一規劃,特別是沿線多式聯運系統和國際物流中心(園區)的規劃。選擇在沿橋的徐州、鄭州、寶雞、蘭州以及洛陽、西安、烏魯木齊等地建立具有直通式口岸功能的國際物流中心(園區)。
(四)加強沿線通道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采取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整合資源、服務沿線的建設策略,著眼于提高沿橋物流自動化、信息化服務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系統,向客戶提供信息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實現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建議鐵路有關部門對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運輸貨車和集裝箱進行跟蹤,定期通過互聯網發布貨車和集裝箱的途中運輸狀況信息,提高新亞歐大陸橋運輸信息服務水平和競爭力。
(五)對新亞歐大陸橋運輸在鐵路運輸計劃和裝車計劃給予優先保證。鐵路運輸計劃和裝車計劃不能保證是影響新亞歐大陸橋運輸可靠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影響新亞歐大陸橋運輸通道國際信息的重要方面,要保持這一通道的競爭力,需要給予大陸橋運輸在運輸計劃和裝車計劃上的優先保證。
(六)要加強沿線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共同開發利用新亞歐大陸橋運輸通道,促成規模的形成,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大型貨代物流企業能力整合力度,構建一流綜合物流平臺,構建完整的國際多式聯運供應鏈,形成國內外客戶首選的低成本、高質量的大陸橋綜合物流平臺。
(七)建立權威的大陸橋運輸國際協調機制。提升“國務院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的地位和功能,使其在管理協調和推動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發展上發揮更為直接、有效的影響。要成立高效率、專業化的國際協調機構,協調好多國鐵路、口岸等多個環節和托運人、政府、鐵路承運人、大陸橋經營人等各方利益。要建立口岸快速通關和換裝的合作機制,減少車貨滯留時間。要加強運輸總成本的控制,建立統一的大陸橋運價協調機制,這一機制要能夠根據國際運輸市場的變化,根據大陸橋運輸各環節的成本,協調各國、各部門的運輸費率。
(八)重視物流人才引進和培養。大陸橋沿橋中西部地區經濟落后,地域偏遠,很難吸引高級物流人才。一方面,國家應當給予優惠政策,鼓勵物流人才去中西部地區工作;另一方面,作為沿橋物流企業,也應當采取措施吸引高級物流人才,促進其自身的發展。
(九)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充分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進一步發揮聯合國機構的積極性。要加強與《巴庫宣言》簽署國的聯系和合作,積極促成有關各方簽署《關于發展歐洲—高加索—亞洲走廊國際運輸的多邊基礎協定》。要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溝通和聯系,共同簽署利用新亞歐大陸橋物流通道的有關協定。
四、建議
新亞歐大陸橋經過16年來的發展,連云港已經形成了許多在陸橋運輸中積累、成熟起來的專門性資源,這些資源優勢的利用,可以為大陸橋區域經濟的發展大大拓展服務空間。
1. 充分利用“大陸橋物流企業聯盟”這一平臺
2007年12月初在新亞歐大陸橋開通運營15年慶典上,由國家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協調機制辦公室、中國國際貨代協會、中國外運集團、大陸橋視野雜志社等簽署的大陸橋物流企業聯盟在連云港成立,建議經常開展大陸橋物流企業論壇,廣泛聯系沿橋物流企業,將這一“聯盟”的資源優勢用足用好,可以為連云港的大陸橋經濟發展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
2.充分利用新亞歐大陸橋信息網的載體作用
2007年上半年國家信息產業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關于加快全國性和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建設新亞歐大陸橋區域性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設想和思路。以新亞歐大陸橋物流信息化發展為契機,相信將對陸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對西部大開發和我國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連云港早在大陸橋開通運營初期就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支持下成立了新亞歐大陸橋國際信息中心,并開通新亞歐大陸橋國際信息網,應該發揮新亞歐大陸橋國際信息網的作用。
3.充分利用政府間的往來以及和國際組織的聯系
我國政府十分關心和支持新亞歐大陸橋運輸及沿“橋”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規劃和一系列新亞歐大陸橋運輸管理辦法,明確了依托亞歐大陸橋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有重點地推進中國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決策。在國內要利用好沿橋城市市長聯誼會、沿橋旅游論壇等活動促進連云港和大陸橋沿線成城市之間的廣泛聯系。在國際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對新亞歐大陸橋項目十分重視并給予大力支持,亞洲開發銀行(ADB)、世界銀行(World Bank)、聯合國亞太經社會(ESCAP)也在技術和資金方面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幫助。日本和韓國已積極參與到新亞歐大陸橋的開發建設中去。這些資源的運用和開發對促進大陸橋區域聯系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4.進一步發揮《中哈關于利用連云港裝卸和運輸哈薩克斯坦過境貨物的協定》的作用。我國與哈薩克斯坦于1995年簽署了《中哈關于利用連云港裝卸和運輸哈薩克斯坦過境貨物的協定》,明確規定連云港為其出海口,利用連云港裝卸和運輸哈薩克斯坦同東南亞、南北美洲國家間往返過境貨物。該項協定長期有效。該項協定的的簽署,不僅進一步加強了我國沿橋省市陸橋運輸協調機制建設,改善了陸橋運輸的軟硬環境和外部條件,在運輸政策、運輸壞境等方面也增進了溝通、加強了合作,并形成全面、快捷、優質、綜合的服務。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