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五
2012-11-22 15:28:27
Landbridge平臺
理念。誠實守信、義利并舉就是其中最為本質的兩個內容,它們支撐著山西商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并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8.寧夏自治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大力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積極探索培育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新世紀文化的大發展奠定了比較好的基礎。截至 2002 年底,全區有縣級以上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各 5 家,覆蓋率分別為 85.57%和 87.7%;有線網絡主干線9935.63公里,有線電視用戶34萬戶,網絡收視維修費1914.4萬元,廣播電視廣告收入5165.2萬元。出版社1家,期刊39家,報紙18種,印刷企業445家(不含打字復?。?,年收入達17224萬元。體育場館25家,年接待體育活動者1500萬人次,營業額達10970萬元;全區有各類文化經營單位 3588家,產業資產總額約3億元,產業總收入近億元。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 401 個,其中藝術表演團體1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26個,文化站302個,博物館5個,展覽館1個,藝術教育學校l所,圖書館21個,影劇院14家。從業人員4380人。社會辦文化經營活動單位2500多家,從業人員2.5萬,投資規模3億多元。
寧夏文化產業呈現出良好的勢頭。具體表現以下幾點:第一,寧夏的文化產業邁出了新步伐。文化市場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初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具市場規模。首先,文化集團的競爭力有所增強。銀川市廣電集團、銀川新華書店集團公司、寧夏廣播電視集團公司等集團化、集約化經營模式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文化旅游業呈現出勃勃生機。寧夏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各地區都高度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旅游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顯示出很大的發展潛力。2002年,旅游總收入達12.3億元人民幣,增長11%,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再次,社會資本加速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銀川市有獨立核算的體育休閑娛樂健身企業 60 多家,其中多數是民間投資,投資總額約為 1.41 億元,年營業收入約為 9605 萬元,上繳利稅 1248萬元。大量資本的進入,為寧夏文化產業的發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第二,寧夏文化事業有了新突破。一是文化事業投入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區建成了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如自治區體育局河東基地綜合訓練館、銀川體育館、石嘴山市群眾藝術館、游泳館、射擊館、吳忠市體育館等,為本區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文藝創作、出版和演出成績喜人。一大批內容豐富,思想健康的圖書、少數民族文學、美術、地方劇目等在全國獲獎,推動了文化事業向文化產業的轉移。三是節慶活動豐富多彩。2003 年全區成功地舉辦或完成了一些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和大型文藝演出,如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央電視臺“心連心”慰問演出和“同一首歌”的演出、第四屆中國銀川國際摩托車旅游節等。第三,文化體制改革獲得了新發展。近幾年來,寧夏加大文化產業重組力度,積極推進組建文化產業集團。2002 年銀川市率先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在全區組建了廣電集團,走在全國地市級廣電系統前列。2003年《寧夏日報》將《寧夏科技報》、《寧夏法制報》、《消費理財報》和寧夏日報網站合并,形成了寧夏報業集團新的運營模式。
2009年2月12日,2月12日,自治區政府召開自治區貫徹落實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解讀會自治區結合中央精神近期正式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充分說明了自治區政府推進全區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堅強決心,我們要以超越以往的大氣魄、大作為,奮力推進寧夏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兑庖姟芬笞灾螀^及有條件的市、縣(區)財政都要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2009年到2012年,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扶持有發展前景和競爭力的優勢文化產業項目和產品。要有重點地規劃建設動漫游戲、出版發行、印刷、影視和文化產品出口等文化產業基地及產業園區。
9.青海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青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初見成效。
首先,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各類節慶文化非?;钴S。截至2007年6月,青海已舉辦了四屆民族文化旅游節。它是青海打造的一項新品牌。第四屆文化節以“和諧家園,花兒更紅”為主題,重點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推出民族文化巡游、國際鄉村音樂演唱會、民族歌舞天天演、工藝美術品展、第三屆江河源全國奇石展、文化產業發展論壇等6項活動,以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旨在進一步把舉辦節慶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文化與培育文化產業、與建設旅游名省結合起來,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還有“三江源”國際攝影藝術節、“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同時、各地也形成獨具特色的節慶系列,西寧有“中國夏都”郁金香節,海北有王洛賓音樂節,黃南有“熱貢”藝術節,果洛有瑪域“格薩爾”文化旅游節,玉樹有青滇藏川毗鄰地區文化旅游節暨玉樹“三江源”賽馬節,海西有柴達木民族文化藝術節暨可魯克湖蟹文化旅游節,格爾木有昆侖和鹽湖城文藝節,貴德有梨花節,民和有桃花節,門源有油菜花節,大通有“六月六花兒會”,海宴有沙島國際沙雕藝術節,祁連有祁連山草原風情文化節。這些各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充分展示了色彩絢麗的青海文化,成為各地文化市場的雛形,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形成。
其次,文化體制改革起步,主流社會文化產業略有起色。青海省文化廳從改革直屬文藝團體入手,并團建院,已將其推入文化市場,省歌舞劇院年創收近200萬元。工藝美術管理中心成立后,聚集產銷力量,摸索行情,擴大了工藝品的市場份額。省文聯開展藝術培訓、考級、比賽,開發音像品,搶救、推介民間藝術品,承辦大型文藝活動,出版圖書畫冊,聯合辦刊,組織采風等多個項目,取得較好效益。省廣電局與昆侖文化、中國長城公司合作,爭取國外貸款,拓展廣告業務,并且謀劃收費電視與網絡增值服務,年創收近 5000 萬元。新聞出版局籌組青海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以名社、名刊為目標,開發利用具有青海特色的書、報、刊號資源,借助市場、人才和資金壯大自己。省人民出版社的《快樂青春》年發行 6 萬份;青海日報社現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有五報兩刊,其子報《西海都市報》年創收 2800 萬元。廣告中心年創收700萬元。廣告中心與報社分離,已成為自主的市場主體。
第三,政策大力鼓勵,民間文化產業異軍突起。值得一提的是,在開拓市場、推進文化產業化中,一些民營文化企業和民間藝人走到了前頭,諸如昆侖山珠寶玉石有限公司、青海工藝美術廠、西寧新奇工藝裝飾有限公司、同仁金輪熱貢藝術有限公司、貴南石乃亥農牧民藝術團、青海源上女民間堆繡文化研究中心等。青海工藝美術企業近百家,2006年產值6.7億元,從業人員近3萬人。通過積極培育市場主體,2006 年,全省文化類民辦企業已達到 31 家,“文化中心戶”286戶,他們為農牧民文化活動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中,青海縱橫文化實業公司最為突出,企業以市場方式,先后于2004年、2005年、2006年連續三次承辦了由省政府主辦的“青海貴德黃河旅游節”,邀請了一批享譽中外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揮家、民歌手、主持人親臨演出。第三屆還邀請沿黃九省區新聞隊伍“大河尋蹤采風”。2003年在西寧舉辦了“為中國夏都喝彩”鋼琴演奏會。2006 年舉辦了青海嘉榮華之夜—新年音樂會,邀請法國里昂交響樂團參演。這些在青海音樂史上是空前的。湟中農民畫形成于上世紀70年代。30多年來,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農民畫家和優秀作品,一些作品在全國獲獎或被國家美術館收藏。1988 年湟中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6年農民畫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已舉辦三屆江河源全國奇石展,首屆奇石展成交額超過800多萬元,第二屆奇石展成交額達3000余萬元。賞石文化產業前景喜人。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第四,注重特色,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目前,互助已有土族民俗游“農家樂”32家、風情園5家、茶園81家,從業人員5000余人。2006年游客達48萬人次,實現收入2800萬元。貴德利用縣域風景、文化和民風,打響“青海小江南”和“天下黃河貴德清”品牌,僅2007年“五一”期間,游客達8萬人次,收入達619萬元;2007年前五個月游客達18萬人次,收入達1018萬元。黃南把“熱貢文化”、“丹心碧水坎不拉”作為品牌宣傳推介,已形成唐卡、堆繡、六月會、土族於菟舞蹈、黃南藏戲等熱貢文化藝術品牌,帶動了 2000 余戶、近萬民群眾增收,目前,全州文化產業單位發展到 90多家,“公司+農戶”的熱貢藝術企業5家,熱貢藝人2000余名。2006年,創收達4138萬元。循化針對資源和環境特點,重點打造“綠色品牌”、民族品牌、黃河品牌、農業品牌、宗教品牌,已形成一個游覽主軸、兩個景觀走廊、三個游覽區。旅游業累計投入達 6000 多萬元,各種服務設施日趨完善,全縣共有20家賓館(招待所),其中星級賓館6家(三星級1家,二星級5家),共有1800張床位。沿黃10家民族風情園,50 戶撒拉人家,2 家定點旅游品廠家,2 家定點旅游紀念品商店,2家旅游服務公司,2 家黃河奇石館。2006年游客達4611 萬人次,實現收入8298萬元。文化旅游業的比重從1999年的0.8%上升到2006年的4%,其不僅促進了縣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拉動了交通運輸、餐飲娛樂、建筑、商貿等產業,還有效帶動了農村富余勞力的轉移,呈現出“一業活,百業興”的局面。2004 年平安組建阿伊賽邁藏族歌舞團,其演員由開始的一鄉兩村的 70多名,現擴大到8鄉(鎮)36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村。至2006 年,在西寧、蘭州、西安、青島、煙臺、合肥、長沙、北京等地演出332場,創收130多萬元,演員年收入6000元以上。
第五,強調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體育和旅游業蓬勃興起。省體育局通過舉辦賽事與企業共創體育產業。青海將形成以西寧多巴國家高原訓練基地為中心,以青海湖基地、金銀灘射擊俱樂部為兩翼,延伸到尖扎國家水上訓練基地、格爾木玉珠峰登山基地,開展循化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國際攀巖賽、互助土族輪子秋、玉樹草原賽馬大會、徒步穿越柴達木的環青海湖民族體育圈,寓體育于娛樂、休閑中,不斷擴大體育旅游在青海湖旅游收入中的份額,成為體育事業的創新產業。其價值在于,憑借獨特的高原體育資源,以環湖賽為龍頭,創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體育、旅游品牌。省旅游局注重旅游的文化內涵,使文化旅游項目和線路日漸升溫。近五年來,青海旅游業持續發展,累計游客達 2341 萬人次,是“九五”的 2.5倍,年均增長14.2%;總收入達8818 億元,是“九五”的3.3 倍,年均增長18%。青藏鐵路促進了青海旅游業的發展。目前,全省共有旅行社160家,旅游星級賓館96家,接待能力大幅度提高。旅游收入穩步增長,2006年,全省入境游客達4.2萬人次,較2005年增長20%,國內游客達810.34萬人,實現收入35.7億元。
另外,青海文化產業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有益的成果。這就是,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從青海的省情出發,找準切入點,選擇突破口,量力而行,穩步推進;必須立足青海的特色文化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和打造有青海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以精品、名品提高文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堅持政府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國有、民營、集體、個人等多種經濟成分興辦文化產業的活力;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以改革促發展。今后要在新的實踐中堅持應用和不斷完善。
10.新疆自治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新疆位于聞名世界的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古絲綢之路有5000km在新疆境內,中道、北道、南道遺留有無數的文化遺產,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文物大區?!吨袊糜钨Y源普查規范》將旅游分為地文景觀、水體景觀等6大類,其中,新疆就集6大類資源于一身,在中國的68種資源類型中,新疆占56種,居中國之首。目前,新疆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1 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03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76處,初步查明的文物點達400余處,全區共收藏文物116753件,其中,一級品706件。著名的樓蘭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北庭古城等,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敦煌、云崗、龍門并稱我國四大石窟的拜城克孜爾千佛洞和庫車的庫木吐拉千佛洞,對研究龜茲佛教藝術,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豐富的文化遺產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人文景觀資源。
新疆具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
(1)地理優勢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地域遼闊,分別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 8 個國家相鄰,為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條件。特有的地理環境和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使新疆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樞紐和匯聚地。
(2)民族優勢
新疆有維、漢、哈、回、蒙古等13個主體民族和37個民族成分,新疆一些民族與周邊一些國家公民屬同民族、同種族,生活習性、風俗習慣相同或相似,為新疆向周邊一些國家能提供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或服務提供了便利條件。
(3)歷史優勢
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使新疆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樞紐和匯聚地,多種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積淀和融合,形成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文化風貌。
(4)資源優勢
新疆的文化資源豐富且獨具魅力,各民族能歌善舞,是全國著名的“歌舞之鄉”;新疆地域遼闊,地貌奇特,是國內外賓客向往的地方;各民族生活習俗各不相同,形成了異彩紛呈而又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文物遺存眾多,是全國文物大省。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三)沿線省區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行性分析
通過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出,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各省份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文化。同時,沿線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具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潛力和優勢,因此,我們認為,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可以選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以文化創意產業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
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理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高端形態,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迅速倔起。進入 21 世紀,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從全球范圍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發展模式。
(一)極化與擴散的非均衡發展模式
這一模式基于法國經濟學家費朗索瓦·佩魯在1950年提出的“增長極”理論。該理論認為增長并不是同時出現在所有的地方,而是首先集中于某一或某些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佳影響。這個過程的關鍵,在于選擇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和中心城市為突破口,密集投資,使之具有迅速增長與擴散的能力,并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交替作用來促進區域的經濟增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長。由于這些中心城市的集聚程度(包括人口、資本、消費、基礎設施、交通、信息)較高,并具有較強的集聚性、擴散性、高效性與開放性特征,在發展大流通、大產業、大市場中必然會起到主導和先導的優勢作用。
根據這個理論觀點,后起國家在進行產業布局時,可以通過政府計劃和重點吸引投資的形式,有選擇地在特定地區、城市和產業形成增長極,使其充分實現規模經濟并進而確定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中心地位,然后憑借市場機制的引導,使得極化與擴散效應得到充分發揮,并從其鄰近地區開始逐步帶動增長極以外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
基于這一理論,英國、美國以及韓國等目前全球文化創意產業較為發達的地區,都采取了以重點城市或產業區域為“極化區”的非均衡發展方式。例如,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英國政府重點強調個人的創造力,認為個人的靈感、理念、技能是創造價值的核心。倫敦更是把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核心產業進行“極化”式重點發展。在文化創意產業范圍的界定上,利用極化效應,英國政府著重把就業人數多或參與人數多、產值大或成長潛力大、原創性高或創新性高三個原則作為標準。再如,在全球電影集散地美國好萊塢,其所拍攝的電影的票房收入占到了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的85%。
(二)產業關聯發展模式
產業關聯發展模式的理論來源是美國經濟學家赫爾曼利用外部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經濟學理論提出的“產業關聯效應”理論。該理論認為現代經濟各部門間都存在前向、后向聯系,并且這種聯系形成一連串不均衡的連鎖過程,在任何一個時期,各行業部門都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經濟發展是一個部門伴隨另一個部門一系列不均衡發展的結果。
基于這一理論,可以發現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結構關聯的核心行業和“引擎行業”。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都普遍高于10%。自1996年以來,美國的文化產品出口就超過航空航天工業成為第一大出口創匯產業。日本文化產業的規模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據統計,美國、澳大利亞等同文化產業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比例分別達到 20%和 10%,而支撐起上述數據的是,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集中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力比例已經從1980 年的 12%上升到目前的 30%—40%。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核心產業聯結起了文化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各個部門共同發展,充分體現了產業關聯效應。
在全球化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下,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日益呈現出追求規模效益、優化資源、互動滲透和空間集聚的態勢,這和上述文化創意產業的極化與擴散非均衡發展模式與產業關聯發展模式理論是分不開的。
非均衡發展模式和產業關聯發展模式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普遍被采用的模式。在文化創意產業極化中心形成以后,在計劃中心內部往往會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集群中眾多企業集聚在一起,相互形成聯系緊密的上下游協作企業。產業集群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展具有非常重要推動作用。
(三)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理論
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特點決定了產業的集聚特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佳形式。
1.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分析
文化創意產業依托的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要求地理區位上的相對集中,而且要求在生產和創作上要相互匹配和協調。因此,與其他物質生產領域的產業相比,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更強的集群化特征。
所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就是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中,由眾多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文化創意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依據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建立起來的,并在一定區域集聚而形成的產業組織。因此,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包括了文化創意產業鏈上所有上下游的企業。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并不是一種可以遍地開花的產業組織形式。在市場經濟不夠發達,產業水平相對較低的條件下,要構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建立文化創意產業的內生機制,實現文化創意企業的空間集聚化發展,是有相當難度的。因此,明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對我國各級政府分析產業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措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我國學者王緝慈認為,產業集群的形成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自發形成;第二是人為促進;第三則是自發和人為共同促進。“企業集群形成機制基本的方向是自發的或者說是市場的,因此在缺乏產業經濟基礎和創新的社會文化基礎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期內人為地生造出企業集群來”。所以,地方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其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是一個區域中一定的、并具有優勢的產業基礎,外部原因則是與之發展相協調的社會文化,這兩個原因成為促進產業集群形成并成長的種子和土壤。但是,“完全靠自發形成而沒有人為的努力,也不能使企業集群健康持續地發展”,它需要的是“自發與人為促成相結合”。
根據上述分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也是自發和人為兩種因家共同作用的結果。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需要多種條件的積累,包括自然稟賦、人力資源條件、企業家素質、產業的成長空間以及創新的文化環境等。結合波特產業競爭力的鉆石模型和國際上已經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案例,可以總結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的基本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要素條件
生產要素條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文化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和基礎設施。
文化資源 從文化資源來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和形成的。文化本身就帶有很強的地域性、歷史性和民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族性。在長期的歷史形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文化資源的豐富為文化產品開發提供了潛在的可能。這會促進某種或一些特定文化創意產業的自發形成。
人力資源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特性,這就要求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自己首先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同時,文化創意作為一種產業是一種市場行為,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實現,要依靠成功的市場交換才能完成,這就需要能適應多種產業融合需求的文化資本營運人才,他們不僅能對文化需求進行預測,而且還能對文化產品從生產到流通每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和管理。
資本資源 資本是所有生產要素中最具活力和穿透力的因素。它總是為利潤所驅使,流向最能營利的行業。文化創意產業是現代經濟各部門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產業,在發達國家,文化創意產業是戰后增長最快的產業,因此文化創意產業不斷地吸引著資本的流入。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的短時性特征,也要求文化創意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增強企業的生命力。因此擁有完善融資渠道和資金充裕的地方更能吸引文化創意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
基礎設施 由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要依賴人的創意,而創意的形成往往需要一種輕松的氛圍、經常性的溝通、相互激發的靈感,因此良好的工作和溝通環境尤為重要。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應該包括提供便利的交通、舒適的工作環境、輕松自由的交流場所等。當然,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非常重要,比如劇場、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等,因為這些為發展大眾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設施,是激發當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地文化需求的有效手段。總之,基礎設施越是齊備的地方,越能集聚文化創意生產的企業群和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群。
(2)需求條件
需求狀況系統反映了公眾對文化創意產品和文化創意服務的需求,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原動力。有效需求能夠不斷刺激文化創意產品和文化創意服務的有效供給,進而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和文化創意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
產業的需求條件是指產品的市場需求,即產業成長和發展的空間。任何產業都有生命周期,都會經歷一個從萌芽到衰亡的過程。產業集群也是一樣,當一個地方的產業集群能夠引領該產業的發展方向時,這樣的集群就最具有競爭力;反之,如果該地的產業集群一經誕生,正好處于該產業的衰退期,那么這樣的產業集群只能被迫接受領先地區轉移出來的“退出成本”。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還處于萌芽和成長的階段,因此產業成長和發展的空間巨大。同時,由于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居民的收人大幅度增長,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居民閑暇時間也大大增加,這些都成為擴大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市場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
(3)相關支撐產業條件
相關支撐產業條件是指該產業集群的前項聯系產業和后項聯系產業的發展情況。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巨大的產業群,它的發展與制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也必然離不開相關輔助產業群的強大支撐。在文化創意產業周圍建設完善的相關性產業和支持性產業,以構成一個強勁的產業創新支撐體系,從而加快創新進程,促進集群取得競爭優勢。
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日新月異,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發展的手段和載體,促進了文化創意新理念、新運作方式、新經營方式和服務方式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的催化劑。
(4)環境條件
影響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的環境條件包括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創新環境三個方面。
從制度環境的角度來看,文化企業的建立和發展,與當地產業政策及其連續性有重要關系。在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過程中,政府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制定吸引投資的一系列優惠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建立公平嚴肅的法律環境等方面。特別是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一個良好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的形成,將在吸引資金、集聚文化人才和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市場環境的角度來看,集群所在地應有與主導產業和產品相關的要素供給、產品銷售的環境(如較發達的專業市場),使本地成為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國內較主要的專業產品流通中心,不但起到流通與生產相互促進的作用,而且保障本地產業能夠得到最前沿的專業信息,受到最新潮流的推動,保持產業的領先地位。這對以創意為核心,要求時刻掌握時尚動態的文化穿衣企業而言非常重要。
從創新環境的角度來看,越是市場變化快的行業,對創新的環境要求越高。因為,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培育雇員們迅速決斷和創新精神、合作思想,以及可以迅速籌集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這里的人抵不住創新的誘惑。此外,人才的高流動性、知識的外溢效應和外部性特征,使得每個文化創意企業獲得知識更加容易。尤其是能獲得隱性知識,并逐步將其顯形化。因此,這樣的環境更能吸引文化企業在該地區的集中,集群內成員經過知識的綜合、外化、內化及社會化,實現知識的共享,并能相互感染,形成知識的“乘數效應”,乘數效應能大大加快企業集群內知識的孵化和創新,加快新成果、新技術的問世。
2.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中的每一個企業都會在外部經濟中重新定位自己在區域中的經濟地位,也就是在新的區域競合中,在屬于自己的位置上通過產業分工協作的經濟關聯,參與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的締結。他們會在文化創意產業的不同領域和階段,著眼于自己的核心優勢,開展縱向合作,聯手打造價值鏈,創造競爭優勢。在關聯企業集中化達到一定水平,也就是聚集規?;拘纬梢院螅髌髽I之間的經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濟聯系開始出現聚集效應,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
(1)外部經濟效應
企業集群能夠節約企業與外部環境聯系所發生的成本,使集群內的企業獲得外部經濟效應。由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有著自身獨特的性質,因此更加加大了知識外溢的力度和深度,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產生的外部經濟效應異常明顯。
外部經濟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在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中,由于外部服務容易得到,交易成本低,因此大量的文化創意企業可集中力量實行專業化。它們可以共享當地的輔助性行業所提供的專業化服務、共同的基礎設施以及勞動力供給和培訓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利用地理上的接近性,建立相互依存關系,并建立信譽和道德約束機制,從而大大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如盜版等知識產權問題)等行為對企業間聯合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此外,還可以通過合資、合作或建立聯盟等方式共同進行生產,建立共同的銷售中心,形成零售、批發市場,降低集群內部企業產成品的運輸和庫存貨用,使企業的平均成本降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不斷輸送到區域外的市場,從而使整個產業集聚區域內企業獲得一種來自擴大市場占有率上的外部規模經濟效益。同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區域內,大量的企業組成一條完整的生產鏈,而企業又大都分布在其中的某一個生產功能區,中間產品全部在企業集群中生產和銷售,大量的企業生產的不同中間產品形成了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范圍經濟。正是因為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 新亞歐大陸橋沿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圍經濟的存在,使得集群內的企業存在著成本的優勢,這也是保持集群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2)協同效應
所謂協同效應,是指在戰略管理的支配下,企業內部實行整體協調后,企業內各部門的功能耦合而成的企業整體性功能遠遠超過企業部門功能之和。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利用群內的資源、品脾、資金、信息等要素進行優勢互補,群體的效益大于聯合之前各個成員企業的個別效益之和,即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內知識信息的協同表現為“累積效應”的形成。在集群內高度專業化的技能和知識、機構、競爭者、相關企業及客戶在地理上集中,能產生較強的知識和信息積累效應,為企業提供實現創新的至要來源及所需的物質基礎。同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內擁有大量的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這也為創新提供了重要的高素質人力資源。
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中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是只有一個企業,因此就集群內部而言,同類企業互為競爭對手,不斷地在進行“零和博弈”,這保證了自我突破的動力和整個集群發展的活力。而對于外部市場而言,他們之間又是合作伙伴的關系,他們通過人員流動與私人之間的交流等形式建立穩定和持續的關系,為組織內部及不同組織之間隱含經驗類知識的準確傳遞與擴散提供了基礎條件,從而有利于提高協同創新速度。在這樣的角色定位中,這些企業進行“非零和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