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連云港市文化創新與科技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2012-07-13 12:13:57
Landbridge平臺
編者按: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體現,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趨向決定了科技的發展方向。縱觀歷史,科技與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系。連云港作為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今現代科技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大潮中,如何挖掘和發揮好連云港的文化優勢,把文化創新與科技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探索研究的課題。
熔鑄創新科技元素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對連云港市文化創新與科技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董月方
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文化與科技是密不可分的,當今時期,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通過科技來占領制高點,科技也需要通過文化提升附加值,科技創造了文化的實現方式,科技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入了生活,并增強了文化的滲透力和覆蓋力,電影《阿凡達》票房的飆升表明的就是這樣一個現實。
一、現實基礎:破解文化創新與科技發展新課題
當前,連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構建有利于科技與文化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大力推動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全市62個文化產業重大項目、1300家文化企業、9大文化產業群正呈現出強勢發展、逆勢上揚的良好態勢。
(一)文藝精品和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連云港市努力為文化發展創造優良的軟硬環境,一大批文化精品脫穎而出。演藝作品捷報頻傳。近年來,連云港市藝術生產獲省以上獎項近200個,其中省級以上金獎(一等獎)近50個。在第六屆江蘇省音樂舞蹈節上,取得49塊獎牌的優異成績,獲獎總數名列全省第三。文藝創作精彩紛呈。連云港市在音樂、小說、劇本等方面的創作水平已處于全國領先位置。王詠梅的音樂創作、陳武的中篇小說、仲躋敏的劇本分別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國家級刊物多次刊登、中央電視臺播出。大型演出效果顯著。女子民樂團作為全市文化形象大使,先后赴京、赴省參加諸多大型演出活動。《大潮連云》、《夢想與未來》等大型晚會呼應江蘇沿海大開發,展示大發展的美好前景,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特色基地正在形成。灌南縣通過舉辦世界魔術交流大會暨亞洲魔術比賽,將灌南著力打造成為“魔術之鄉”。東海縣在壯大“水晶之都”影響力的同時,通過建設版畫陳列館,成立版畫開發公司,將版畫產業化,建成聞名全國的“版畫之鄉”。
(二)文化設施建設水平突飛猛進。投入不斷加大。投入2.2億元,建成市文化藝術中心、市博物館、市美術館;投入5.1億元建設廣播電影電視城;投入1.4億元,基本建成市體育中心;籌集1150萬元,完成市藝術學校綜合樓、市少兒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擴展工程、市藝術劇院改造工程、市民俗博物館維修改造工程等項目。設施全省領先。新建的文化藝術中心擁有國內最先進的30平方米LED大屏和80平方米LED彩幕,舞臺設施全省領先,“威亞”、“綢吊”等高難度舞臺技術的運用,使傳統舞臺實現高新科技與精品文化聯手登場。四縣緊緊跟上。在市本級的帶動下,四縣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空前加大,一批功能齊全的文化館、體育館、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全市鄉鎮文化站實現全覆蓋,83個文化站總建設面積達4萬平方米。目前,全市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已達444.5平方米,在全省排名第六。
(三)傳統文化產業保持較快發展。文化旅游成為城市形象名片。經多年打造,以“西游文化”、“海洋文化”為主要特色的連云港山海旅游業日益發達,成為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2009年,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130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 1203萬人次,在省內處于領先位次。現代文化傳媒形成支柱產業。連云港日報社年營業收入超過5772萬元,廣電傳媒營業收入突破1億元。市廣播電臺、電視臺欄目數分別增加至51、11個,傳媒網開通并年生產節目2.6萬小時。演出團體改制充滿生機活力。市歌舞劇院、藝術學校青年歌舞團、文化館藝術團、淮海劇團進行資源重組,燈光音響舞美水平在蘇北處于第一方陣,成為港城文藝舞臺上的主流、主力。遺產保護展現科技之光。“西游記文化展廳”將采用最先進的動感4D技術,給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奇異感覺。“漢代女尸凌惠平”的高科技保護技術達到長沙馬王堆漢墓的保護水平。游藝市場逐漸壯大。以開發區“嘉年華”、郁州公園“歡樂谷”、青年公園“游樂園”為代表,全市游藝設備不斷更新,游藝項目不斷增多,游藝市場不斷壯大。
(四)新興文化業態和現代流通組織高速發展。信息產業初具規模。全市寬帶用戶達到26.16萬戶,百人擁有73部移動電話,居民家庭百戶擁有28臺計算機。廣播電視傳輸網持續保持100%全覆蓋。本地新聞、手機游戲、餐飲信息、小說閱讀在手機成功上線,每日在線閱讀用戶達1萬人次,手機游戲用戶達8萬戶,無線音樂俱樂部會員達25萬。軟件開發方興未艾。全市從事軟件及相關領域的企業已達200多家,32項軟件產品通過國家軟件產品登記。3D影院成為港城時尚。新年伊始,數字化3D影院成功登陸港城文化市場,試營業僅5天時間,觀眾爆滿,營業收入20余萬元。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連云港們也清醒地看到,與蘇錫常等蘇南地區相比,連云港市文化創新和科技發展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一是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僵化、機制不活。目前連云港市的文化產業,大多隸屬于文化主管部門和宣傳部門,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辦不分的問題較為突出。由于“國辦文化企業”,所以,人員多、債務多、效益低,不少文化企業入不敷出。二是文化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缺乏長遠規劃。文化創新與科技發展的結合是跨地區、跨行業聯動性很高的產業系統,必須有科學、統一的長遠規劃,有明確的發展方向。由于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連云港市在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的結合上存在著真空地帶,在科技項目的申報上文化項目還是空白。三是現代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不快,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在產業結構方面,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休閑娛樂業為主體的文化服務業發展較快,而文化產品和設備制造業、文化產品批發零售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發展相對滯后,已經開工和建設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高科技孵化器中,還沒有從事文化創意的企業。四是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匱乏。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和影響,連云港市存在文化專業人才較多,文化產業人才缺乏的現象,尤其缺乏能夠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競爭優勢的高水平文化原創人員、經紀人員和企業家。在文化產品創意包裝上,點子不多、視野不寬、挖掘不深。在文化活動的推介打造上,缺乏大眼光、大氣魄、大手筆的文化中介組織和傳媒組織。五是文化產業市場尚未真正形成。由于大眾消費習慣、城鄉差距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文化消費在城鄉群眾日常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不高。女子樂團、汪奇魔魔術、淮海戲等演藝產業,在省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品牌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
二、戰略啟動:點燃文化創新與科技發展新引擎
連云港市具有文化資源優勢、科教優勢、開放優勢和新興產業優勢,應選準文化產業突破的重點方向,通過優勢產業突破、傳統產業擴展、新興產業帶動、產業園區集聚四大戰略,使文化產業成為連云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一)實施優勢產業突破戰略。一是文化旅游產業。要在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突出西游記文化主題,發展以西游記為代表的名著文化。要以徐福特供、徐福祭儀、徐福東渡等為突破口,發展以徐福為代表的海洋文化。要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建設東海地質主題公園、水晶文化博覽城,發展以東海水晶為代表的地質文化。要深入發掘灌河資源的歷史文化內涵,發展以二郎神為代表的灌河文化。要圍繞錦屏山周邊秦代、漢代古跡,通過重建“東海神廟”、“秦東門闕”,發展以凌惠平為代表的秦漢文化。二是演藝娛樂產業。利用連云港市優秀的演藝綜合實力,不斷開發優秀劇目,努力開拓省內及海外的演出市場,使連云港市成為區域性演藝中心。要拓展“夜文化經濟”,充分放大“夜文化經濟”效應,提升文化的娛樂品位和科技水平,引導娛樂市場走向超市化、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三是數字印刷產業。不斷壯大中金包裝印刷、云阪信息記錄紙、連云港日報印刷廠等企業的綜合實力,增加研發投入,提升產業檔次,擴大生產規模,開展連鎖經營,推動印刷行業從簡單承接加工向具有原創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企業轉變。
(二)實施傳統產業擴張戰略。一是現代傳媒產業。以文化、廣電、電信、移動等產業為載體,加大資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傳媒集團,推動廣播、影視、報紙、書刊與手機、網絡、游戲、動漫聯姻,形成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發展的局面。二是藝術培訓產業。積極探索發展藝術培訓業的多種形式,以國有公辦、國有民辦、公辦民助、多方合作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藝術培訓市場。依托連云港市藝術學校、群藝館、書畫院、歌舞團等師資優勢,建立連云港文化藝術培訓中心(基地)。鼓勵國內藝術院校、知名藝術家來連設立藝術培訓機構,培育一定量高水平、品牌化的藝術培訓機構。三是廣告產業。通過和沿隴海線城市、沿海城市的互動,大力開拓廣告領域,推動廣告創意、廣告生產、廣告服務的全方位突破,使連云港早日形成營銷企劃、廣告創意、媒介投放方面的專業化廣告聯盟。
(三)實施新興產業帶動戰略。一是創意設計產業。聯合已經在開發區落戶的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新科技研究機構,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設計業、包裝設計業、模型設計業等工業設計。依托淮海工學院在建筑設計方面的專業優勢,加強與建筑設計院、規劃設計院的合作,把連云港規劃建筑設計產業推向市外、省外。二是數字動漫產業。聯合省內已經被國家掛牌的動漫產業基地,積極爭取在連云港市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發展具有連云港文化特色的動漫制作等娛樂品牌。同時推動動漫衍生產品的開發,拓展產業鏈與價值鏈,提升增值空間。三是會展產業。以建設大陸橋論壇永久會址為契機,加強與陸橋沿線城市的交流合作,吸引世界性組織、國際行業協會、著名跨國公司和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大型展覽企業來連設立分支機構或組建展覽公司,全力培育2—3個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品牌展會。以會展培育文化品牌,以市場整合文化資源,以交易創造文化價值,以論壇匯集文化信息,以科技推動文化創新。
(四)實施產業園區集聚戰略。產業發展需要一定的集聚效應,通過產品集聚形成增長點、通過產業集聚形成增長極和增長帶。一是文化生態園區。建設以國家級風景區云臺山為主體的“云臺山生態文化保護區”;以前三島為主體的“海洋文化生態旅游區”;以孔望山為主體的“東海王陵寢遺址公園”;以臨洪濕地為主體的“海州灣濕地文化觀光旅游休閑區”;以徐圩開發區為主體的“淮鹽文化生產基地保護區”;以武障河、鹽河、南六塘河、老六塘河交匯處為主體的“五龍口生態農林業旅游園”。二是文化創意園區。以科教創業園區為依托,以影視文化城為基地,著力打造公共技術、教育培訓、投資融資、綜合服務四個公共服務平臺,吸引集聚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進駐,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將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成一個集創作、設計、生產、發行、播映、融資以及相關衍生產品開發為一體的高科技創意產業園區。
三、保障措施:開創文化創新與科技發展新局面
針對連云港市這方面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問題,首先要把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擺上重要位置,切實加以研究和指導,采取扎實有效的措施積極加以推進。
(一)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目前,連云港市文化和科技部門之間還沒有實現很好的對接,在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具體思路、路徑選擇、發展重點等方面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設計和規劃。因此,首先要對全市文化產業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摸底,在此基礎上,精心制定文化產業創新與科技發展的規劃,明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目標任務、發展重點、產業布局、實施步驟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培育和建設。
(二)建立文化產業領導機制。應該運用“政府主導”為主要手段來推進文化創新和科技發展這項工作。因此建議盡快成立全市“文化產業促進工作領導小組”,統抓全市文化創新和科技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委宣傳部,具體負責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推進工作。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相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企業和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體制機制。
(三)搭建文化產業融資平臺。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和其他產業一樣,學會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當前要不斷創新文化金融服務,進一步改善文化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協助金融機構研究制定文化產品、文化品牌、版權等無形資產質押擔保辦法。要拓展和創新投融資渠道,支持各類有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或借殼上市,開展項目融資、股權融資、產權和版權交易,推動文化產業領域的兼并和重組。
(四)落實財政支持激勵政策。今年,省文化產業引導資金的規模已經擴大到每年2億元。作為文化發展資金非常缺乏的連云港市來說,要及時研究總結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好、成長性強、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文化發展項目,對于創新能力強、技術含量高、輻射范圍廣的文化企業,積極幫助進行申報。同時也要設立連云港市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推進高科技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獎勵專項資金,對全局性、戰略性、創新性重大文化項目進行風險投資,對重點領域的文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對文化創新人才、貢獻突出的文化創新型企業進行獎勵。
(五)提高文化領域創新能力。首先要強化文化企業的主體地位,鼓勵文化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主動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平臺建設,真正成為文化創新經費投入的主體、文化創新項目實施的主體、文化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其次要加強文化技術中介服務,加快發展市場化、網絡化的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文化技術中介服務機構,促進技術成果產業化、市場化。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各類社團開展文化技術展示、推介,提供文化技術中介服務。積極利用技術產權交易市場,開展文化技術產權交易活動。
(六)培養吸納高科技人才加入。要樹立人才是文化創新之本的理念,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切實加大對文化創新人才特別是領軍人物與拔尖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充分發揮科教創業園區省屬高校、專業技術學校、職業學校科研的優勢,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開辟動畫制作、經紀人、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等新型專業,培育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在立足本土培養的基礎上,加大文化產業人才引進的力度,在住房、職稱、家庭安置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省內外乃至國外優秀文化產業人才來連云港發展,同時積極吸引科技領域的優秀人才進入文化領域,大力支持國內外文化創意群體和創意項目提供商來連云港創業發展。要建立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評價激勵機制,積極發現、大膽啟用文化創新人才,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積極參與文化創新活動,對貢獻突出者給予獎勵和傾斜。支持掌握核心技術的文化科技人才創辦創新型文化企業,對文化企業業務骨干可實行年薪制和試行期權等獎勵制度,鼓勵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參與投資收益分配,最大限度地激發文化人才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
作者為中共連云港市委辦公室(研究室)農村處處長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