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在協調發展上做足文章
2012-02-20 09:18:10
Landbridge平臺
江蘇地處東南沿海,經濟外向度很高。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省經濟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在嚴峻的挑戰面前,省委、省政府辯證思維,抓住經濟發展的“短板”大做文章,實現了轉危為機、協調發展。日前,我們專訪了江蘇省省長羅志軍。
記者: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世界市場的大幅衰退。外需的急劇萎縮,使東南沿海開放地帶的外向型經濟深受其害。但江蘇省見事早、措施硬,從而將影響和損失降至最低,2009年經濟增長可達12%左右,在大挑戰中贏得了大發展。
羅志軍:的確,江蘇經濟外向度高,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格外嚴峻。但全省上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全力扭轉經濟增長下滑態勢。
一是行動快、早落實。積極爭取中央投資、擴大政府性投資、激活民間投資,實施總額3000億元的政府性投資計劃,帶動全社會投資1.2萬億元。2009年省級財政用于保增長促發展資金277億元,比上年增長28%。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了26.4個百分點。
二是抓重點、攻難點,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和開放型經濟大省,國際金融危機對我省經濟沖擊最大的是工業,影響最大的是外經貿。我們感到,只有保住工業,才能穩住全省經濟發展大局;只有遏制住外經貿急劇下滑勢頭,才能扭轉全省經濟下行局面。我們進一步加大了工業和外經貿保增長的工作力度,并對今后一個時期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增創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作出全面部署。2009年二季度以來工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10月份工業用電量開始“轉負為正”,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4個銷售收入實現增長。
三是加強分類指導和政策創新,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形勢研判,及時采取應對之策,根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地區的發展實際,分別提出指導意見,加大分類指導力度。在全面落實中央各項政策的同時,結合江蘇實際迅速出臺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性文件,政策含金量之高、力度之大、受益面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全年落實出口退稅1142億元,減免稅費495億元,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60億元。
記者:經濟增長的企穩回升是難能可貴的。但更可寶貴的是江蘇從一開始就全盤統籌,自覺地把保增長與調結構有機地協調起來,下了一招漂亮的“先手棋”,省委、省政府抓住了哪幾個關鍵的“棋子”?
羅志軍:實現保增長與調結構的有機協調,這既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壓力,也是江蘇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我們鮮明地提出,要堅持一手抓當前,一手抓長遠,把保增長調結構促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我們緊緊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不動搖。
一是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重要突破口,按照既形成現實增長點、又搶占未來制高點的要求,選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自有品牌,可以早日實現產業化、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競爭力的重點產業,研究制定六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集中力量加以培育,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2009年,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環保產業產值分別增長66%、30%、22%和21%,軟件銷售收入增長30%以上,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開始起步。
二是加快推動支柱產業優化升級。以調高調優調強為基本取向,制定和落實11個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配套政策,推動支柱產業高端化、規?;?、品牌化,加快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邁進。目前,我省支柱產業在全國的優勢比較突出,裝備制造業、船舶業產業規模全國第一,占全國比重分別達到1/4和1/3;電子信息、石化產業規模全國第二,占全國份額分別為1/4和1/8。
三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只有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復蘇,才是持續穩定的復蘇,必須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應對挑戰的根本之策。通過采取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度推進產學研合作、高水平建設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等措施,重點支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09年全省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2%,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保持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0%。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狂風暴雨中,江蘇許多創新型企業不僅沒有倒下,反而實現了強勁增長,贏得了新的發展。記者:按照發展經濟學的一般原理,一個地區會因地理、資源、人才等優勢而領先發展于其他區域,由此而形成地區間的發展差距。近年來,江蘇致力于調整南北經濟的二元結構,下大氣力將蘇南蘇北協調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從而推進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是如何利用這一機遇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的?
羅志軍:縮小南北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江蘇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針,大力促進“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特別是通過產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推進南北共建開發區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支持蘇北加快發展。南北差距拉大的趨勢得到扭轉,蘇北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4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蘇北經濟的逆勢而上,成為江蘇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緩沖帶和經濟加速帶。
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們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我們將圍繞把江蘇沿海建設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目標定位,力爭在建設大港口、培育大產業、灘涂大開發、聯動大發展上盡快取得突破。建設大港口,就是集中力量構建以連云港港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重點是加快推進連云港港30萬噸級深水航道建設,大力發展集裝箱干線運輸,增強對中西部地區的服務帶動作用。培育大產業,就是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以先進制造業、生產服務業為重點,加快建設我國船舶修造產業基地、新能源及裝備制造基地和現代物流基地。灘涂大開發,就是科學開發利用沿海灘涂資源,抓緊實施百萬畝灘涂圍墾綜合開發試驗區工程,遠期完成圍墾270萬畝灘涂的任務,形成大規模的土地后備資源。聯動大發展,就是放大沿海開發效應,支持蘇北蘇中經濟腹地借船出海、借力發展,鼓勵蘇南利用沿海發展空間加快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真正實現我們多年期盼的三大區域“滿園群芳競相艷”的喜人景象。
記者: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嚴重挑戰,也是對各級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江蘇采取有力措施,交出了一份富民、安民、利民、惠民的合格答卷,實現了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的協調與統一。
羅志軍:是的,我們始終恪守著一個信念:無論困難有多大,改善民生既不能“減速”,也不能“繞道”,必須像制定和落實經濟指標一樣制定和落實民生指標,最大限度地減輕國際金融危機給群眾生活帶來的影響。一是促進就業創業以富民。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圍繞重點人群統籌做好就業工作,2009年城鎮新增就業115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返鄉農民工基本實現就業,城鎮零就業家庭連續28個月保持動態為零。二是完善社會保障以安民。一手抓社會保險的擴面征繳,一手抓社會保障的完善提高,全省基本實現城鄉低保、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三是發展社會事業以利民。2009年省財政用于教育、衛生、文化方面的支出分別增長22.1%、31.3%和21.9%,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全面發展,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四是辦好實事以惠民。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堅持每年興辦一批改善民生的實事。2009年新增廉租房1.33萬套,新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8.9萬套,完成城市危舊房、棚戶區改造662萬平方米,450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100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記者:如何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這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在工業化進程中繞不開的課題,也是一道難題。不容諱言,江蘇也遭遇了太湖藍藻暴發的經歷。但所幸的是,江蘇制定了周密的規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資金,打響了治污攻堅戰。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取得了哪些決定性進展呢?
羅志軍:太湖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顆明珠,全省人民對太湖有著深厚的情愫和美好的記憶。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事件的切膚之痛,直接催生了生態意識的覺醒。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狠下決心,將太湖治理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中之重,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大力推進太湖綜合治理。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從2008年起省級財政每年安排20億元、太湖流域各市縣每年從新增財力中劃出10%的資金專項用于太湖治理,目前已完成治太資金投入310億元。二是強化控源截污。編制實施15條主要入湖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關閉淘汰小化工3000多家,鄉鎮一級基本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三是加強生態修復。大規模實施生態清淤,啟動10個省級濕地保護示范工程,建設環太湖生態防護林。四是持續調水引流。實施常年“引江濟太”工程,改善太湖及周邊河網的水生態環境。五是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在太湖流域推進環境資源區域補償試點,加快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經過3年的努力,太湖水質已經得到初步改善。我們爭取用8到10年時間,從根本上解決太湖水污染問題,讓這顆“江南明珠”重現碧波美景。
眾所周知,江蘇人口密度全國最大,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全國最高,這樣的省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保護生態作為科學發展的重大任務。沒有綠水青山,難保金山銀山。在“保增長”成為“重中之重”的大背景下,我們鮮明地提出,無論經濟環境發生什么變化、保增長的任務如何繁重,環境保護的“硬杠杠”絲毫不能放寬。我們堅持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管理創新“三管齊下”,組織實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建成了一大批節能和循環經濟重點工程。目前,全省所有市縣均建成污水處理廠,大型火電機組全部安裝脫硫設施。“十一五”以來,江蘇已累計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18%左右,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削減14.8%、22.8%,成為全國惟一連續3年完成總量減排指標的省份;全省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1個百分點,增長速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