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中國領銜制定集裝箱國際標準終獲頒布
2012-02-02 17:44:45
Landbridge平臺
本網訊 從一項來自中國一線職工的技術創新,到一項中國領銜制定的集裝箱國際標準,全國勞模、著名發明家包起帆和他的團隊在經歷了10余年百折不饒的努力后,終于讓世界對“中國創造”刮目相看。
去年11月30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日內瓦正式頒布《ISO18186:2011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國際標準,這是物流、物聯網領域第一個由中國專家發起、起草和主導的國際標準。
一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在包起帆的努力下,我國開辟了國內水運史上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并很快發展成一個大的產業。但集裝箱運輸過程中時有發生的不安全事件也一直困擾著企業。
10年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開始步入人們的視野。包起帆敏銳地意識到電子標簽是整個信息化發展的前沿,而集裝箱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前沿,兩者交叉點“用RFID技術來監控集裝箱物流安全”,將是一個新的創新點。
包起帆和他的團隊開始開發集裝箱全程實時在線監控系統。他把新的互聯網技術、無線數據通訊技術不斷融入其中,經過反復實驗改進,不懈努力,終于開發成功“基于物聯網的集裝箱物流全程實時在線監控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集裝箱的信息“交流”無需人的干預,自動完成,真正實現了集裝箱物流從被動告知到主動感知的變革,是一種以集裝箱為跟蹤目標的物聯網。
系統能實時記錄集裝箱運輸中的箱、貨、流信息,以及相關的安全信息,結合全球網絡環境,讓貨主及相關人員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箱和網絡查詢來實時掌控貨物的動向,追溯物流全過程各節點的時間、地點和不安全事件,通過比照物流企業原來承諾的條款,界定責任者,讓客戶能適時調整供應鏈計劃(例如停止發運、改變路線、重新供貨),通過陽光物流來提高運輸質量、效率和效益。
例如,上海逸城公司應用系統對其代理的貨物進行監控,2009年8月14日上午,發現監控的10個集裝箱中有1個在運輸途中被打開。經查實,該箱缺損1.4噸貨物。系統為追溯貨物運輸的責任界定提供了有力證據,公司目前已全面應用系統,并已監控2450標準箱。
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評委會主席居亞爾在展覽會上看了“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演示后贊嘆道:“這將是一場改變人們運輸方式的革命。”――這樣的評價使包起帆和他的團隊萌生了將創新成果推向世界,真正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想法。
等待包起帆和他的團隊的,將是怎樣一條充滿曲折和艱辛的長路?
二
在克服了“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的技術難關后,如何將“兩港一航”整個系統連貫起來成了最大障礙。包起帆的目標是完成5000標準箱的實船試驗,這是他的各國同行多年來想做而沒能做成的事。
在交通部的鼎力支持下,包起帆和他的團隊四處奔波,終于得到山東煙臺港和南青船務公司的大力支持。2005年11月,世界第一條商業營運的帶有“電子標簽”的集裝箱班輪航線開通。
天有不測風云,12月,煙臺遭遇50年不遇的暴風雪,積雪有一米多深,從上海去那里工作的“電子標簽”課題組成員中好幾個人都摔傷了。遠在上海的包起帆正高燒住院,在電視上看到煙臺大雪紛飛,他心急如焚,擔心天災會終止試驗,不顧醫生阻攔,從醫院直奔機場。
包起帆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課題組成員和煙臺港共同參與試驗的同志們的士氣,大家一起探討下一步工作方案,試驗順利進行。
接著,包起帆他們又把“電子標簽”從國內推向國際,聯合美國薩瓦那港開通了世界上第一條國際“集裝箱電子標簽”航線。通過包起帆團隊的努力,又開通了中加、中日、中馬等多條“國際集裝箱電子標簽”航線,實現了集裝箱物流的全程實時在線監控,使得集裝箱物流過程更加透明、更為可控、更加安全。
國家發改委將“集裝箱電子標簽”項目列為“國家信息化示范項目”,在重慶-上海長江航線、九江-上海危險品航線等眾多航線和眾多物流監控企業推廣應用,項目的核心技術也先后獲得中國、美國多項專利,并在2009年形成了中國國家標準(GB/T23678-2009)。
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主導下,全國集裝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成立了以包起帆為領導的工作組,欲代表中國向國際標準化組織遞交有關制定集裝箱RFID國際標準的提案。
中國是集裝箱港口吞吐量、集裝箱海運量和集裝箱制造量三個“世界第一大國”,但在世界航運界,歐美國家長期把持著“游戲規則”的制定權。中國專家能領銜制定集裝箱國際標準,搶到“話語權”嗎?
三
2007年5月,在國際標準化組織韓國釜山會議上,包起帆代表中國向國際標準化組織遞交了制定集裝箱RFID國際標準的提案設想。2008年4月,又在漢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標準提案。
國際標準化組織是一個非常嚴密的機構,制定國際標準有相當規范的程序和要求。“集裝箱電子標簽”歸入國際標準ISO/TC104工作組,該工作組有一大批資深專家,代表著各國不同的利益,在討論制定國際標準時爭得不可開交是常事。
2008年9月,中國提案被否決,原因是提案需要有工作組一半成員國同意,同時至少要有5個以上國家愿意共同參與才能通過。新手上路,中國提案響應者寥寥。
壞消息讓人泄氣,但包起帆毫不動搖,他相信讓ISO國際標準工作小組的各國代表對中國創新“眼見為實”,一定有峰回路轉的可能。年底,包起帆真的把各國專家請到上海考察。
這是一次十分有成效的考察,中國的創新成果讓人心動,專家間的交鋒漸漸走向交融,會議討論同意中國再次提交新提案。
2009年2月,新提案重新提交上去,ISO開啟了“投票窗口”,要求全體成員對中國提出的制定“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新標準的提案再次進行為期3個月的投票。
5月10日,投票結果公布,包括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日本、丹麥等在內的14個國家同意該提案,其中法國、德國、美國等8個國家還表示愿意與中國一起參與標準的制定。工作組在5月底的巴黎會議上確認了上述結果,同時任命包起帆負責領導該標準的起草工作。6月初,ISO秘書處又傳來消息,新標準草案的國際編號為ISO/NP 18186。
2010年7月1日,新標準經過漢堡、巴黎、上海、華盛頓共4次會議的激烈討論后,正式發布為公用規范,即ISO/PAS 18186。以后,國際標準化組織又經過為期6個月的投票,于2010年12月22日通過了ISO/DIS 18186,為2011年正式出版的國際標準奠定了基礎。
2011年11月30日,經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最后一輪投票通過的《ISO 18186:2011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國際標準由ISO中央秘書處在日內瓦正式頒布。
四
在經歷與各國專家一次次溝通和國際標準制定8個階段后,包起帆率領的工作組以中國職工的才智和堅韌,最終將一項中國擁有自知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推向世界,升華為國際標準。
這是成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創新強國轉型過程中積極主導和推動國際標準制定的一個縮影。
談到從創新成果躍升為國際標準,包起帆感慨萬千,他常愛把創新比作栽下一株小樹苗,樹苗要長成參天大樹,必將歷經風霜雨雪的考驗。這個項目也是如此,遇到過無數困難挫折,是包起帆和他的團隊鍥而不舍,才一步步從逆境中走出來,最終贏得領銜制定國際標準的完勝。
何況,包起帆希望栽下的是成片樹苗,收獲的是整個樹林。走上領導崗位后,他盡力發動大家和他一起來“種樹”,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營造出一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整體環境。從創意“電子標簽”到制定國際標準,無不顯示了包起帆的國際化團隊蘊含的無窮智慧和無盡力量。
有了國際標準的推動,創新成果才能在世界上得到普遍應用。這一國際標準的制定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國際市場的競爭正在演變成國際標準的競爭,技術標準則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走進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的第一方陣;
標準競爭的本質是利益之爭,是創新成果變為游戲規則的競爭。領銜國際標準的制定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中國創新成果只有通過國際標準制定,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產業化和進入國際市場;
企業的競爭力說到底拼的是人才,一個普通員工可以沒有學歷、資歷和背景,卻不能沒有志氣,像包起帆一樣學習和努力,奉獻和犧牲,就會像他一樣有出息,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凡業績。
正在轉型發展的中國,需要更多創新驅動。包起帆團隊奮斗10年領銜制定國際標準,其壯舉終將改變世人對中國的發展主要依靠外來技術,缺乏創新能力的偏見,也讓我們堅信,曾經名揚四方的“中國制造”會以“中國創造”揚威世界。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