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學者看共建“一帶一路”的三個維度
2023-11-07 09:48:03
Landbridge平臺
隨著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逆流”,歐亞地區飽受西方貿易保護主義之困,安全挑戰層出不窮,經濟復蘇步履維艱。相比之下,走過了第一個蓬勃十年的共建“一帶一路”的影響力穩步提升,共建國家和地區充分感受到中國發展帶來的紅利。在這一背景下,歐亞地區的研究者在重新審視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的局限性及其帶來的全球性問題的同時,高度關注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其研究視角、觀點和方法逐步呈現出一系列顯著特點。
透過西方望中國:檢視西方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誤解誤區
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掌握著國際話語權,歐亞地區對中國的認識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由此引發了敵視和唱衰共建“一帶一路”的論調。面對西方國家的惡意抹黑,歐亞轉型國家學界反而愈發關注中國的歷史性變革,其認知也隨之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
一是通過反思全球性問題而重新審視共建“一帶一路”。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多重危機充分暴露出西方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的弊端。英國學者邁克爾·羅伯茨指出:“事實上,在21世紀,資本主義正在為自己制造新的矛盾,并因此威脅到一個健康的地球的存在。”因此,在一些相對務實的西方人眼中,共建“一帶一路”這個“新鮮事物”意味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獨特版本的全球化”。
二是批駁西方對共建“一帶一路”持有的誤讀與偏見。針對一些西方國家將共建“一帶一路”界定為“亞洲版北約”的謬論,希臘學者帕夫洛普洛斯認為,面對資源稟賦較好的第三世界國家,中西方采取了不同的交往方式:“發達國家采取的方式是掠奪甚至入侵,而中國采取的方案是借助共建‘一帶一路’的經貿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利共贏。”土耳其學者穆特盧·比納克等人指出,從共建“一帶一路”可以明顯看到,“當代中國治理的獨到之處是基于古代傳承下來的‘協商’與‘共識’概念,而這也體現在中國致力于推動世界秩序向著和諧、求同存異,以及不同利益之間平衡發展等方面。這一模式無疑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立足本國看中國:關注共建“一帶一路”的普惠效應
近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展現出的聚合、引領以及正向溢出效應,使歐亞地區學界在逐步認清西方地緣政治博弈實質的同時,更注重從本國經濟社會的具體國情出發評析中國經驗,探尋自己的發展道路。
一是俄羅斯、中亞與西亞為釋放共建“一帶一路”潛能提供助力。多年來,俄羅斯學界對共建“一帶一路”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俄羅斯學者康斯坦丁·庫雷列夫認為,中俄在“一帶一路”框架內的經濟合作不僅限于基礎設施項目和貿易合作,未來這些合作的實際推進將降低俄羅斯的貿易成本,從而使其有機會增加對中國市場以及參與絲綢之路建設的亞洲國家市場的產品銷售。從經濟角度來看,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了亞洲國家經濟的一體化,這歸功于中國的外交政策影響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在區域經濟關系中展現出重要的影響力。哈薩克斯坦研究者安東·布加延科認為:“中亞正在經歷人口爆炸,而該地區的經濟停滯不前,需要新的方式來刺激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和尋找收入來源。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幾乎是一個不可替代的伙伴。”敘利亞學者侯賽因·塔拉勒·馬克拉德認為,中國與伊朗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將極大地提升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連接歐亞大陸的土耳其也對共建“一帶一路”的態度愈加積極,有研究指出,在烏克蘭危機仍在持續的背景下,“土耳其‘中部走廊’與共建‘一帶一路’成為聯通東西方的最重要通道”。
二是曾為“洼地”的南高加索地區蘊含巨大生機。近年來,南高加索地區因其獨特而重要的地緣位置,越來越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格魯吉亞學者瓦赫坦·查拉亞認為:“中國與南高加索國家之間無論是貿易、投資、旅游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經濟合作都正在邁向新的水平和高度。”作為可靠的合作伙伴和穩定的過境走廊,南高加索地區尤其有機會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中東歐與巴爾干地區借助共建“一帶一路”成為聯通歐亞的紐帶。中東歐和巴爾干地區多國期盼中國引領帶動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的推動下,共建“一帶一路”凝聚和鞏固了共建國家的關系。黑山學者鮑里斯·武基切維奇分析了三點原因:一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率先在經濟領域敲開了巴爾干半島的大門,在交通和能源領域的基礎設施項目上取得了重要進展;二是西方(尤其是美國)對這一地區的關注度偏低,克羅地亞加入歐盟后,歐盟對東擴的疲勞感以及其內部諸如英國脫歐、預算和移民等問題,導致西巴爾干地區被排在歐盟“優先事項清單”的底部;三是西巴爾干國家對西方國家的質疑持續高漲。
著眼世界盼中國:展望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未來愿景
歐亞大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最多、文明最具多樣性的地區。面對動蕩變革的世界,歐亞合作之路的未來走向不僅關乎地區人民福祉,也深刻影響世界發展走向。
一是共建“一帶一路”正推動歐亞地區乃至世界秩序發生轉變。世界秩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全球經濟重心正逐漸轉移到東方、轉移到中國,相應地也將帶動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力量不斷東移。德國學者內森·阿爾德拉拉指出:“對世界而言,中國在后疫情時代的作用愈發不可或缺,不僅因為它的全球經濟影響力,而且因為中國正在引領合作與對話的外交理念。中國有效應對了各種全球危機。”從根本上說,中國已經適應并成功維護了現代世界秩序和推動全球化進程。
二是“健康絲綢之路”與“數字絲綢之路”將塑造歐亞地區新未來。對于“健康絲綢之路”,歐亞學者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外交倡議”,旨在促進飽受激增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威脅的國際衛生合作。塞爾維亞智庫指出,中國在新冠疫情暴發前就意識到需要在全球衛生問題上同舟共濟,以及有必要在世界各地建立強有力的富有靈活性的衛生系統。對于“數字絲綢之路”,歐亞學界認為,這一倡議正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領域,中國在歐亞地區的影響力也正從傳統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貿易向高科技領域拓展。亞美尼亞學者阿娜希特·帕爾茲揚認為,從電信網絡和智慧城市到電子商務和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尤其是5G的發展為制定下一代技術(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的全球標準提供了新動力。“數字絲綢之路”無疑能夠增強海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歐亞各國將借助中國的獨特技術優勢,全面提升該地區的數字化水平,降低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
三是共建“一帶一路”將在歐亞大陸展現出更大的時代價值。歐亞學者愈加意識到共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具有中國智慧的理念所彰顯的價值與意義。“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歐亞地區陸上與海上各國都聯通起來,激發了共建國家的發展活力。”中國將共建“一帶一路”作為一種惠及全人類的公共產品加以推廣,共建國家的伙伴們圍繞以中國為中心的外交和經濟合作,創造出宏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也有學者深度解析歐亞經濟聯盟和共建“一帶一路”對接的時代價值。亞美尼亞學者麥哈爾·薩哈基揚指出,這二者為中國和歐亞地區加強多邊合作、避免沖突創造了有利機遇。而西班牙學者塞巴斯蒂安·康丁坦言,“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中國將更多地展現其內在的領導力,因為它是唯一一個有能力說服別人改變方向的國家。”
(來源:北京日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