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1年使西安成為 “一帶一路”創新之都
2018-03-26 10:13:10
Landbridge平臺
近日,西安市出臺《關于補短板 實施創新能力倍增計劃工作方案》,《方案》中指出,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引領,以補齊創新轉化能力短板為重點,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加快重大產業技術平臺建設,加快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建設,力爭用5年時間,使西安成為國家重要的科學原始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創新環境和制度示范中心。到2021年,進入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成為“一帶一路”創新之都。
提升產業發展支撐能力
到2021年建設聯合實驗室
新型研發機構50家
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把握國家創新體系的發展方向和趨勢,著力提升西安原始創新能力。建立市政府與中科院、工程院的合作機制,推進中科院西安綜合科學園建設,加快實施“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積極參與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工程實施,爭取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支持駐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光電子科學關鍵裝置、腦科學與人工智能、能源低碳化等領域開展科技前瞻研究,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在西安布局。加快國家分子醫學轉化科學中心、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創新中心、絲綢之路創新設計研究院、西安柔性電子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
提升高校創新支撐能力。支持高校爭取中省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平臺和基地建設。圍繞西安產業發展需求,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推動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西部軍民融合創新谷等建設。推動大型科研設備、儀器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到2021年,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達到200家,全市大型儀器設備年共享使用率達到40000次。
強化高校院所創新轉化能力。積極爭取和引進中省高校院所在西安布局建設創新中心、聯合研究院、先導院等研發機構。支持高校院所與龍頭骨干企業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提高科研負責人、骨干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至70%以上。到2021年,建設聯合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50家。
做強創新轉化載體
到2021年軍民融合產業
年營業收入超過3300億元
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以高新區為引領的科創大走廊建設,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把西安高新區建成“一帶一路”創新之都和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大眾創新創業生態區、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對外開放合作先行區,加快邁入世界一流科技園區。到2021年,高新區先進制造產業規模達到3500億元,半導體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元,創新型服務業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
努力打造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推動軍民融合共享和創新平臺建設,支持軍民合作共建中試基地、技術轉移中心、產業孵化中心。加快陜西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軍民融合創新基地、北京理工大學軍民融合(西安)創新基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西部軍民融合創新谷和陜西省高新技術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等建設。全力推進高新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經開區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園、航空產業基地、航天產業基地和洪慶軍民融合示范區建設,促進更多企業和重大項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到2021年,軍民融合產業年營業收入超過3300億元。
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推動創新型企業向特色小鎮聚集。在特色小鎮布局建設一批高層次的公共技術和服務平臺,大力提升特色小鎮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到2021年,建成產業類特色小鎮20個,使特色小鎮成為西安特色經濟新增長極的有力支撐。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到2021年建成
企業技術中心180個
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2017~2021年)。構建科技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梯次培育機制,全市實現科技企業“雙倍增”發展目標,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高新技術企業頂天立地的局面。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相關技術人員股權獎勵,推動國有控股科技型企業實施管理層和核心骨干持股,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30%。到2021年,達到數量實現倍增、結構明顯優化、實力大幅增強的發展培育目標。其中,全市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250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數量分別達到3000家和20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到2500億元。
增強企業創新發展能力。支持領軍和優勢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取得產業關鍵技術和核心專利;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機構建設,在6大千億級產業和9大戰略新興產業中布局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到2021年,實現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規上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兩個全覆蓋,建成市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300個、企業技術中心180個。
打造國家人才高地
到2021年培養產業發展
與科技創新類實用型人才80萬名
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深入推進國家“千人計劃”和省“百人計劃”,實施以“5531”計劃和城市合伙人為核心的“西安絲路英才計劃”,形成西安多元化引才新機制。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重點,建設“人才聚集區”,建立市場導向的人才引進與動態支持市區聯動機制。實施人才生態優化工程,確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兼職、在職創辦企業、在崗創業、到企業掛職、參與項目合作、離崗創業等模式開展創新創業。到2021年,引進和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50名、國家級領軍人才300名,地方級領軍人才1000名,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類人才10萬名,引進優秀創業團隊和創新團隊1000個。
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支持駐市重點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實行“一校一策”;支持院校面向產業和行業開設適用型專業,支持地方企事業單位為大學生提供實訓基地,為百萬大學生留在西安創業就業創造條件;鼓勵企業高級人才與高校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企事業單位等聯合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建設人才創新基地、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孵化基地和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到2021年,培養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類實用型人才80萬名。
構建創業服務體系
到2021年眾創載體
數量超過500家
打造“創業西安”城市品牌。實施“創業西安”行動計劃,加快眾創載體建設,搭建西安創業社群新型服務平臺。扎實推進“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和西咸新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科院光機所等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鼓勵龍頭骨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建設眾創空間,大力培育“科研+產業+資本”的新型產業技術研發組織、專業化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一批以成果轉化為主要對象的眾創空間,構建以技術創新為內生動力的“5552”成長格局。到2021年,眾創載體數量超過500家,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
加快國家西部技術交易中心建設。構建立足大西安、輻射全國、聯通“一帶一路”的科技資源高速網絡服務平臺,打造西部最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交易市場。到2021年,全市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本地轉化率超過50%。
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強西安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建設,鼓勵支持金融機構開發不同定位、不同期限、不同規模的負債融資品種。設立10億元市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打造10家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到2021年,設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
實施知識產權強市戰略。優化知識產權優惠政策措施,激勵企業、高校院所研發人員,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知名品牌、版權精品,培育高價值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創造的主要指標居全國前列,進入副省級城市前五位。圍繞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一批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積極爭取國家在我市布局建設重點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到2021年,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0萬件。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