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評論員:“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
2017-05-31 11:28:02
Landbridge平臺
5月22日,《南洋商報》刊登馬來西亞資深評論員謝詩堅題為“‘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的評論文章,主要內容摘編如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致辭時重申一帶一路的由來,是為歷史通道注入的新元素和新活力,是在歷史的基礎上發展成對現代人有巨大貢獻的共同新資產。習不僅講述了歷史的軌跡,也證明了“古為今用”的價值。
最初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即是習本人,他希望再造絲綢之路,振興中亞歐非的基建,以帶動30億人從中受惠,進而共同消滅“三個勢力”(恐怖勢力、分裂勢力、極端勢力)。他希望能與海洋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前提是各國包容共進,摒棄冷戰思維。“海上絲綢之路”始于隋唐,有史可查的是唐代義凈法師(公元635—713年)于公元671年,從廣東番禺搭波斯商船向南航行,經羯荼(今馬來西亞吉打州)及末羅瑜(今印尼占卑)等國。后穿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抵達天竺(印度)取經。
為了推動“一帶一路”的倡議能在周邊國家落實,2014年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目前已有70個成員國,法定資金為1000億美元,中國承諾出資50%。中國也成立了絲路基金,首期資金100億美元,高峰論壇期間,中國又宣布增加絲路基金1000億人民幣。此外,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和1300余億人民幣的專項貸款。
原本美國奧巴馬政府試圖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限制中國在經濟上的影響力。而今,特朗普政府既不要TPP,又實施“禁穆令”。在與習會晤后,政策有所轉向,他的“美國人優先”政策預示美國不想在全世界所有領域扮演領導角色,這給了中國在經濟上成為世界經濟領頭羊的機會。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在2016年已超過3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的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2018年起將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顯示中國人民有能力消費舶來品,有信心在2021年建成小康社會,通過“一帶一路”復興和擴大交通網后,2049年將展示一個脫胎換骨的中國。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