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文:需要澄清的幾個關于“一帶一路”的國際誤解
2016-12-22 09:39:47
Landbridge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是由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9月份首次提出的,在這以后,僅僅習總書記本人在重要的國際場合的講話中,就有10多次提到“一帶一路”倡議。除了習總書記之外,其他國家領導人也在多個重要國際場合講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習近平主席非常喜歡歷史,有很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所以他用絲綢之路這個概念來提出國際經濟在新階段的合作,這個概念本身就體現了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也體現了中國希望與周邊各國和諧共處的理念,因為絲綢之路就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的典型形式。
“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延伸
◇開放區域的擴展
◇合作對象的擴大
◇投資對象的變動
◇貿易形式的變化
◇合作內容的深化
對于“一帶一路”,我們如何從對外開放這個角度來理解它?我的理解,它是對外開放、經濟發展新的階段,跟以往有一些不同,也可以說是以往的延伸,但并不是改變。
首先是開放區域的擴展。從中國國內來看,我們開放的區域開始拓展,不只是東部南部沿海地區。東部南部沿海地區曾經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區域,現在已經達到比較高的開放水平。“一帶一路”倡議,國家首先考慮的是中部、西部地區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與中亞、西亞、東南亞的合作,并且通過這些地區走向歐洲、走向非洲。
其次是合作對象的擴大。從中國自身來講,“一帶一路”意味著開放的擴大: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從合作的國家來說,也意味著拓展,過去中國的開放合作對象多是日本、韓國、美國、歐洲,因為他們有先進的技術,他們有跨國公司投資。今后,中國還要擴大與東南亞、中亞、西亞,甚至非洲一些國家的合作,這些國家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所以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又一個新的變化。
第三是投資對象的變動。以前,中國對外開放主要是引進外資,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投資。當然,最近10年中國對外投資也發展了,對外投資更多的是過去10年通過收購兼并進入發達國家,也到一些中東國家、南美國家進行資源開發的投資。但是未來中國會有更多的資本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國家更多是發展中國家。
投資的發展將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首要內容,其特點與機制將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一般國際直接投資,特別是不同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
從投資的重點而言,基礎設施投資先行將是首要特點。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電站等建設有很大的需求。在這類投資中,主權基金和國際合作性發展銀行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倡導金磚國家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行、絲路基金等都將具有重大意義。這類投資需要各國在取得發展共識中,有效實現政策溝通下加以推進。
開發區投資是產業投資的前提和有效方式,開發區的發展有利于產業集聚,基礎設施配套、特殊政策管理等。以各類開發區包括保稅區、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園區等集中發展是中國開放型發展道路的特色和經驗,這將是中國與各國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國企業通過投資方式在各國進行開發區建設將是首先需要推進的投資方向,通過土地開發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招商引資產業集聚創造有利條件。
第四是貿易形式的變化。過去我們更多注重的是通過外商投資發展中國的加工貿易,中國本身主要是進行低端的勞動力加工,發展這些產業,由跨國公司來安排,他們有出口網絡。未來,我們更多地會擴展中國與“一帶一路”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系,而這些貿易關系在過去相對來說是比較次要的,數量上比較少。如何發展呢?那就是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來發展。所以,這是貿易上的變化。
第五是合作內容的深化。過去我們對外開放,主要是外資、外貿,中國也對外承包一些工程在海外建設一些項目。但是,這更多是對方國家需要我們進行國際投標。但是未來,我們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這種建設兩個重要目的:一個目的是幫助這些國家形成發展的基礎條件,比如說國內的道路、電站,資源開發的能力。另一個是與這些國家道路連接起來,能夠為今后的貿易發展提供基礎設施的條件。
產業配套是園區經濟的一大特點。基于一些國家相關產業薄弱,中國企業以組團方式投資,可能在當地迅速形成生產與出口能力,推進產能合作也必須實現生產與需求的緊密結合。
以上五個方面可以體現中國對外開放新的格局、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此外,在中國的開放型發展模式中,地方政府曾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將有助于國內企業組團式對外投資,在當地形成產業集群,系統配套,并可能有效發揮國內的產能優勢,使國內生產與當地發展更緊密結合,形成深刻的產業鏈分工和貿易關系。
關于“一帶一路”的四個國際誤解
◇“一帶一路”不是建立自貿區
◇“一帶一路”不止于經濟合作
◇“一帶一路”不只是對外援助
◇“一帶一路”不是轉移過剩產能
對“一帶一路”倡議,國際上可能有一些誤解,需要給予必要的澄清。比如,國際上有一種聲音,說“一帶一路”是不是中國要在這么大的區域,65個國家建立FTA自由貿易區,這是一個誤解。中國并沒有計劃首先通過跟65個國家談判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如果自由貿易區建成,然后再開始考慮合作,必然是很低效的,因為這些國家需求很不一樣,發展水平也很不一樣,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會很困難。但是,這并不排斥中國與這個區域的各個國家建立一些雙邊的,或者包含若干個國家區域性的自由貿易談判與合作,但是這并不全部包括“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這是第一個誤解。
第二個誤解,是把“一帶一路”只看作是一種經濟的合作,國內有一些學者也這樣理解,既然絲綢之路以前是貿易,今天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也就是經濟合作,這種理解也是比較片面的。因為中國對“一帶一路”的倡議,經濟合作是主要內容,但不是全部內容。經濟合作如果局限于資本、資金的融通,或者貿易,那么就會顯得比較局限。我們講“一帶一路”,可以概括起來稱為五通,五通首先第一個通,那就是政策上的溝通,中國首先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在政策上溝通。也就是說大家要有一個共識,發展基礎設施的共識,發展經濟的共識,這樣才有可能進行政策的協調。所以,政策上的溝通是前提。然后才是基礎設施的連接,包括道路、鐵路,也包括航路、航空。這樣溝通為貿易,為產業提供基礎。接下來才是經濟內容本身,資金的融通和貿易的相通。但是,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還有第五個“通”,那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包含了廣泛的文化交流,包括教育的合作、社會意義上的合作,比如婦女、兒童這些事業的合作。所以,“一帶一路”倡議并不只是純粹經濟意義上的。
第三個誤解,是把“一帶一路”單單看作是中國的對外援助,這種看法也不完全準確。中國非常愿意承擔國際責任,也準備了相當多的資金,比如說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都是與“一帶一路”相關資金的準備,中國會承擔自己的責任。但是“一帶一路”本身不是一個單方面的援助,所以它不是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一帶一路”的核心是共同利益,是合作,是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經濟的能力,然后實現共同的利益,大家都有利益,而不是單方面的援助。
還有一個誤解,有些國際媒體說,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是將過剩產能轉移出去,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誠然,在過去的7、8年當中,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抵御這場危機使用了擴張性政策,國內高速發展,但是也導致某些產能過剩,特別是資源產業如鋼鐵等。但是現在可以負責任地講,最近幾個月,中國這些大宗商品價格已經逐步有回升的勢頭,也就是說經過7、8年市場調整,中國許多過剩產能已經被消化了,有些企業已經關閉了。所以,“一帶一路”倡議并不是為了轉移中國過剩的產能,這個誤解需要澄清,讓國際社會了解真實的情況。當然,中國在這方面是有比較優勢的,我們有可能在這些產能上重點與各個國家的合作。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