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經濟信息如何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2016-11-30 09:12:11
Landbridge平臺
如何有效回應國際上有關“一帶一路”的疑問、如何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向前推進、如何增強信息的國際傳播能力?要提高“一帶一路”信息報道在海外的影響力,必須在輿論引導、報道形式、信息內容、傳播手段、推廣理念上下足功夫。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年3月28日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闡述的共建原則、中國政府的態度等重要信息,都需要新聞媒體廣泛傳播,使國外受眾更能理解、接受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除此之外,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推進,滿足相關商務活動的信息需求,專業的經濟、金融信息產品和服務也應該跟上,以消除因信息不對稱給潛在經濟金融合作帶來的阻礙。
目前,在新聞輿論傳播和經濟信息產品服務兩個方面,中國已經在國際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使海外輿論界越來越熟悉“一帶一路”倡議,并積極響應。不過,盡管“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不斷提升,但是,在國際傳播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西方鼓吹的“中國威脅論”阻礙“一帶一路”愿景傳遞共贏信息的途徑。
近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近幾年又深陷金融危機、債務危機。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和一些政界、學界及輿論界人士擔心中國影響力增強危及本國利益,因此,多方面鼓吹“中國威脅論”,從輿論上造勢。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坐擁資金、技術等優勢,在國際信息傳播活動中牢固地控制了話語支配權,“中國威脅論”也在不同時期階段性的甚囂塵上。而在現階段,則表現在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解讀式傳播呈現出的幾種類型,包括:經濟問題政治化,用聯想式傳播泛化“一帶一路”;將現實問題歷史化,用歪曲式傳播引申出錯誤結論;將全局問題偏頗化,用夸大式傳播妖魔化“一帶一路”①。諸如此類的信息,使“一帶一路”愿景的正能量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被誤讀,不能被正確、客觀、有效的解讀。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文化的一些認知大多經過了西方思想價值體系的過濾,很難形成對中國的客觀認識和真實判斷②。
其次,我國“一帶一路”經濟信息傳播尚未成體系。
經濟信息傳播,是傳統新聞傳播的細分領域,因其對受眾的影響更直接、產生的經濟效果更為明顯而越來越受到傳統媒體的重視。“一帶一路”倡議催生了巨大的經濟合作空間,衍發了市場對相關經濟信息的需求。字面上看,“一帶一路”經濟信息相較于已成系統的經濟信息報道,是又一級的細分領域。不過,在這一細分領域,涉及行業多、地域廣,深耕這一領域要下的工夫也就更大。
目前,我國“一帶一路”經濟信息的傳播已經逐漸起步。一方面,是媒體的傳統項目——新聞報道。在這一領域,各大媒體都加大了報道力度,特別是在相關國際熱點發生的同時,配合報道充分、信息量大。另一方面,商業化的經濟信息產品和服務也著眼“一帶一路”倡議,多家機構推出多種產品,較為突出的品牌為新華社主辦的“新華絲路”中英文數據庫(2015年7月16日上線),和國家經濟信息中心牽頭推進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平臺。但目前,各品牌優勢尚不明顯,信息服務效果也有待觀察不管是新聞報道還是信息產品與服務,都未形成體系,沒有合力,影響力也多在國內形成,尚未沖出國門走向世界。
如何有效回應國際上有關“一帶一路”的疑問、如何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向前推進、如何增強“一帶一路”經濟信息的國際傳播能力?筆者認為,要提高“一帶一路”經濟信息在海外的影響力,必須以信息和服務質量為抓手,在輿論引導、表現形式、信息內容、傳播手段、推廣渠道上下足功夫。
一、在輿論引導上,要把握時度效,清醒有擔當
時度效——“時”是時機、節奏;“度”是力度、分寸;“效”是效果、實效?!锻苿庸步ńz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到,“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一帶一路”經濟信息報道中,須找準時機,踏準節奏,闡述清政策。要明確傳遞愿景與行動所表達的開放合作、和諧包容、互利共贏、互尊互信、文明互鑒等重要精神,明確“一帶一路”建設是開放的、包容的倡議。解讀“一帶一路”倡議,不可避免地要直面西方有關“中國威脅論”的歪曲輿論。把好分寸、有力回應,發出中國聲音,才有可能達到最大限度壓縮負面消極輿論空間的效果。
把握時度效,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工作者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的要求,也是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擔當。具體到“一帶一路”經濟信息報道,對國際上的負面消極輿論保持清醒,承擔起輿論引導的重任,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要求。“一帶一路”倡議立足中國國情,源于中華歷史文化。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的過程,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碰撞、交鋒、融合的過程,也是助推“中國智慧”參與破解世界發展難題的過程。說清、道明,才能在增強國際話語權的同時,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在國際社會上獲得文化認同感,將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二、在表現形式上,要適應新環境,探索新方法
當下媒體渠道眾多,受眾的消息來源多樣。與時俱進采用創新的表達方式,能夠提高信息的親和力,達到更好地傳播效果。
2016年初,新華社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主題宣傳,除了傳統的通稿系列報道以外,還制作了說唱動漫MV《四個全面》。此MV以說唱(RAP)這種流行音樂形式為主體,融入互聯網元素,將政策要點用網絡流行語言表述,通俗易懂,輕松愉快,在網絡上瀏覽量超過7000萬次,受到外媒廣泛關注。嚴肅的大政方針,用親和的方式傳播開來,覆蓋面更廣的同時,受眾記憶效果更好。而且,受眾的記憶不是來源于填鴨式的灌輸,而是對趣味性表現形式所傳遞內容的主動接受。在“一帶一路”經濟信息領域,大政方針的傳播必不可少,這樣以親和手法傳播嚴肅政策的創新意識值得借鑒。
此外,講好故事,在“一帶一路”經濟信息報道中也同樣適用。《華爾街日報》資深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爾在《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告訴讀者,講故事可以提高報道品質,從而用高品質的報道吸引受眾的關注。正如上文所述,西方新聞的首要功能是傳播信息。信息能否有效傳達至關重要。講故事的信息表達方式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而在有效傳播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西方新聞理念有著一致之處。特別是在“一帶一路”信息的傳播上,講好中國故事,體現中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和擔當,反映中國與世界的利益的交集和情感共鳴,貼近海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把“我們想說的”同“外界想聽的”更好地結合起來。
可見,創新表現形式,使傳播平易近人,在國際輿論中更容易產生強烈共鳴。語言的力量也能夠轉化為思想和行動的力量,落實到“一帶一路”信息傳播上,能夠更好的幫助受眾把握宏觀政策,認識市場走向,引導項目投資。
三、在信息內容上,要闡釋清數據、展望準趨勢
“一帶一路”信息涉及范圍廣、領域多,在選取這方面信息時,既要運用傳統財經報道的技巧,又要提高信息內容的服務性。從“一帶一路”合作重點上看,涉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個方面;從地域上看,既包括國內各地區,又以陸路和海陸兩條線溝通海外沿線國家和地區,且以開放的思路歡迎所有經濟體參與建設。在信息爆炸環境下,信息產品既要不斷反映好“是什么”,更要回答好“為什么”;既要解釋好“怎么看”,也要闡述好“怎么辦”。“一帶一路”信息產品更應如此。其旨在通過提供高效便捷、實時實用的經濟信息服務,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政府和企業搭建商品貿易和投資服務平臺。在大數據時代,只有利用專業的財經視角深耕數據,把數據深加工傳播、觀點傳播、趨勢傳播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打造融通中外、具有前瞻性、預見性的議程設置能力,增強輿論引導能力的同時,幫助投資者、參與者判斷準未來發展趨勢,讓產品用優質的服務功能說話。
四、在傳播手段上,要融合多渠道、采用多語言
媒體融合已經成為現代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云計算服務等新技術新應用日新月異,改變著信息傳播方式,也改變著受眾獲取信息的習慣。在西方發達國家,互聯網發展更為迅猛,媒體融合的速度也進一步加快。“一帶一路”信息服務要增強海外傳播能力,更有效的到達海外受眾,就必須順應這一趨勢,接納、采用、進而創新傳播方式和手段。
一方面,我們要發揮各媒體的優勢,樹立全媒體理念,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有效運用新技術、新工具創新平臺渠道、載體終端、方式方法,采用多種語言,擴大信息傳播的覆蓋面。
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大數據、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同時,強化“互聯網思維”,豐富“一帶一路”信息服務產品線,不斷實現“一帶一路”信息的多媒體表達、可視化呈現、數據化解析、互動式傳播,實現報道、服務方式的創新和飛躍。
五、在推廣理念上,要樹立名品牌、提升影響力
無論是日常新聞報道,還是提供經濟信息產品服務,都必須要打造過硬的品牌,搶占話語權的陣地。在國際經濟信息傳播領域,彭博、路透的品牌叫得很響亮,不僅傳聲于各大媒體,更是得到經濟界、金融業從業者的廣泛認同,從新聞資訊、數據分析,到金融交易,可以說,這兩大品牌能夠提供的已經不僅僅是資訊,而更重要的是服務,服務于經濟金融活動、市場以及市場主體。
作為經濟信息服務的細分領域,“一帶一路”經濟信息要打造國際影響力,首先要以過硬的實力樹立過硬的品牌,要有更深的市場意識、受眾意識、服務意識,讓信息能夠為經濟活動帶來切實的效果,或提高效率、或帶來效益。由此,在既有知名品牌林中站穩腳跟,爭得一席之地。
“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是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縮影。“一帶一路”信息報道要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必須不斷提高其傳播能力,以清醒負責的輿論引導、親和明快的報道形式、豐富權威的信息內容、融合發展的傳播手段、市場為導向的推廣理念,構建富于感召和共鳴的對外話語體系,讓“一帶一路”經濟信息報道通達海外。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