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敦煌請柬”
2016-09-01 14:56:06
Landbridge平臺
2016年8月,甘肅正在迎接一場絲綢之路的文化盛典。絲綢之路橫跨亞歐大陸,綿延7000多公里,其中穿越甘肅境內達1600多公里,甘肅也因此成為中國聯系中亞西亞的交通樞紐。
2015年10月14日至15日,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準備工作會議在甘肅敦煌啟動。這其中,“行”是旅游六大要素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旅游交通可達性作為城市旅游發展及潛力挖掘的先行條件,一直是中小旅游城市旅游屏蔽效應下突破瓶頸的關鍵環節。
2000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從此,東西方交往通道就此打開。中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圍繞“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甘肅規劃實施了“13685”發展戰略——圍繞“一大構想”;構建蘭州新區、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和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三大平臺”;實施道路互聯互通、經貿技術交流等“六大工程”;強化蘭白城市圈、酒嘉城市圈等“八大節點”;努力實現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通道、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等“五大目標”。
今年8月份,敦煌的國際會議中心建設已經收尾,8000余件海內外文化精品羅列布展;敦煌大劇院完成內部裝飾,正進行燈光音響調試;敦煌機場T3航站樓已開始進行使用前的模擬演練并正式對外試運營……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將于9月20日在敦煌舉辦,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以“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為主題的國家級盛會。
“一帶一路”給敦煌文化帶來新機遇
曾為“世界四大文明匯流之地”的甘肅敦煌,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逐步落實,再次成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之處。莫高窟是古代國際文化交流的結晶。“一帶一路”建設對敦煌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是新的機遇。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指出,商業的背后必須要有文化的支撐。對于“一帶一路”建設,敦煌文化是支撐,是紐帶和橋梁,將搭建對話平臺。
8月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說,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這些數據的背后,體現了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與經濟全球化的必要性,也體現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據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的博士生胡浩、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研究員金鳳君和副研究員王姣娥分析,旅游潛力是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白鴿認為,總金額達625.791億元的28個重要合作項目和意向已經簽署,這就把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了更高水平,同時也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與此同時,絲路文博會也將永久落戶敦煌,成為甘肅向沿線國家發放的“文化請柬”,形成“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展示、貿易的最大平臺。
據了解,博覽會自2016年起每年舉行一屆,敦煌為永久會址。博覽會采取“2+X”活動構架,2項固定活動分別是高級別論壇與絲綢之路文化年展。此外,每屆博覽會還將引入社會力量,以市場化方式舉辦其他文化交流活動。
敦煌的旅游潛力
從飛機下望敦煌,黃沙漫漫,那種感覺很奇特。美國大峽谷的沙漠是紅土,仍帶點生趣;以色列沙漠有如泥漿,相當丑陋;埃及沙漠有著懾人的壯美。如今所見的敦煌戈壁沙漠,則是美丑紛呈。最明顯的對比,是鳴沙山與三危山,前者是美,后者則丑。
從旅游景觀方面,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這三者令荒涼的戈壁變得清幽和神秘。被譽為「東方藝術畫廊」的莫高窟,置身其洞窟之中,觀賞無數精品佳作,雕塑大師的塑像技巧,丹青妙手的彩繪壁畫,不論是大佛、菩薩、羅漢、金剛等彩塑,或是神怪畫、故事畫、經變畫等,都使人嘆為觀止了。
而敦煌,也有著它的藝術和人文魅力。敦煌飛天,已成為敦煌藝術的標志。在敦煌的市中心,就見到一個高大的反彈紫飛天雕塑;在莫高窟的大門入口,有兩尊飛天映入眼簾。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幾乎窟窟都畫有飛天。據統計,飛天總數,達四千五百余身,其數量之多,為全世界石窟寺廟之冠。 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經過中國藝術家的天才創作,男女不分,合成一體,變得眉清目秀,體態俏麗,翱翔天空之中,已可說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文化復合體。由于幾乎窟窟都有飛天,各種飛天的形象都大異其趣,各有所愛,已很難說那個洞窟的飛天最為完美。 “敦煌沒有把沿絲綢之路而來的不同文明、不同文化拒之門外,而是交融互進,這是敦煌對當代的啟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涌泉說。
1979年,敦煌這座西北內陸小城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擁有千年歷史的莫高窟開始了國際合作。1987年,莫高窟與長城、秦兵馬俑等一并成為中國首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遺產地。1989年,莫高窟的研究管理機構敦煌研究院,便與美國蓋蒂研究所等海外文物保護單位開始了對莫高窟的保護合作。2014年,敦煌懸泉置遺址和玉門關遺址也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和世界接軌讓“世界來研究”
2013年,隨著甘肅獲批中國首個國家級文化發展平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被提上日程,敦煌的國際化目標日益清晰。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絲綢之路這條商貿古道重煥光彩。2014年12月,中國正式將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列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
“通過和國際合作,我們接觸到了世界前沿的遺址保護理念和技術。現在我們在壁畫、土遺址等文物保護方面已經和世界接軌,有的則走到了世界前列。”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從交流的有效性看,音樂、舞蹈這樣感官交流更容易讓人接受。”甘肅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范鵬說,“只有文化上與絲路沿線國家走動起來,才能重喚歷史記憶。”
作為敦煌莫高窟科學保護研究的第四代領頭人,王旭東說,這一代“敦煌人”的使命,除了對敦煌遺跡的保護,是“讓世界來研究敦煌”。 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能形成一個社會共識,即把敦煌文化當做是民族的生命,就沒有人不重視不愛護敦煌遺跡了。同時,要不斷的挖掘敦煌遺跡的文化價值,加強傳承。把敦煌放到絲綢之路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放到不同文明交融互建的背景下,敦煌不光要自身研究,還要建立國際化的平臺,吸引甚至培養國外年輕學者共同來研究敦煌文化,用他們的文化背景、視角和語言,講敦煌的故事,對敦煌文化的傳播,才是有有力量的、可持續的。
敦煌在國際上也有著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的意義。尼泊爾駐華大使館參贊尼瑪爾·拉杰.卡夫利表示,在歷史上,敦煌是文化圣地,也是文明對話的起點。尼泊爾希望借此次博覽會的機會,加強兩國間的合作。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參贊饒賽佩今年已二度來敦煌。他說,自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中意友誼就延續至今。“敦煌有美好的文化,但對歐洲人來說并不了解,博覽會將成為讓全世界了解敦煌的途徑。意方也有意在影視劇拍攝等文化領域與中國積極合作,講外國人在中國的故事。”饒賽佩說,“對敦煌來說,連接東西方的一帶一路正在成為它貫通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