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國企融合之道
2016-07-06 09:33:45
Landbridge平臺
三年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正式成型。“一帶一路”戰略開展三年來,為中國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高國際化經營化水平,創造了歷史性的政策機遇、市場機遇和發展機遇。
不過,從目前走出去的企業性質來看,央企仍然占據著主體地位。國資委的一份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國資委旗下的110多家央企中的80多家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
國資委去年發布的《“一帶一路”中國企業路線圖》顯示,僅在水力發電領域,央企在周邊國家建成和在建的水電項目就高達17個。而作為央企“走出去”的王牌產品,鐵路裝備更是早已實現六大洲全覆蓋。
“‘對‘一帶一路’戰略,民營企業也有很高的積極性,民營企業也有這個需求,但是民營企業的路很難走。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相比國有企業要薄弱很多,所以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國有企業依然發揮著主體地位。”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說。
6月16日,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聯合洛陽市政府舉辦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合作大會”上,中國一拖集團董事長趙剡水、北京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永玲、中信重工董事長、黨委書記俞章法三位來自國企的代表向與會人員分享了各自所在的企業將企業戰略與“一帶一路”這一宏大國家戰略有機融合的具體做法。
中國一拖集團:
互聯互通、務實合作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具體實踐中,中國一拖集團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互聯互通、務實合作”的基本思路,利用自身產品、技術、品牌等方面的優勢,推動與沿線地區和國家的合作。
對于如何利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帶來的政策機遇和發展空間,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共建全價值鏈國際化經營平臺,加快公司國際化進程,中國一拖集團董事長趙剡水總結:
一是利用國際技術資源優勢,實現主導產品的技術突破。
中國一拖采取“以我為主,聯合開發”的新型研發模式,與國際知名公司合作,進行了動力換檔拖拉機、電控柴油機等研發項目,取得了多項自主核心技術,為中國拖拉機產品技術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是運用資本手段,打造國際化的供應鏈,推動制造能力升級。
2011年3月,中國一拖收購了國際知名的動力換檔傳統器制造企業法國的McCormick公司,設立了一拖法國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加快了動力換等技術在國內的商品化應用。為在新一輪產品技術升級過程中,保持行業領先,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開拓國際配套市場,加快公司國際化進程打造了國際化運用平臺。
三是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建立中國一拖東歐研發中心。
2015年5月12日,中國一拖成為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首批入園企業,中白工業園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標志性、戰略性項目,是國際集團承建的國家項目,中國一拖在該園區設立白俄一拖技術責任有限公司,建設中國一拖東研發中心,并使之成為技術開發、市場進入的橋頭堡。
下一步,中國一拖將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利用好國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堅持全球布局,重點突破,服務根基,就地扎根,一點帶面,全面發展的總體構想,在合作共贏中,展現東方產品的風采。
北京同仁堂集團:
充分利用老字號優勢
北京同仁堂是中國中醫藥行業的著名老字號,同仁堂充分利用這一“金字招牌、文化名片”,提升企業的國際影響力,積極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間的傳統醫藥健康服務交流與合作,以多元的形式,促進全球共享中國傳統醫藥。
同仁堂還因地制宜將太極拳、撫琴戲、八段錦、武術等傳統養生文化項目,進行交流推廣,向不同國家地區的人民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據不完全統計,同仁堂在海外累計接受診療的患者已超過300萬人次,數以億計的海外人士,認識了同仁堂。
同仁堂堅持經濟實體與文化載體的雙輪驅動,不斷加強同仁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持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的健康服務,逐步成為覆蓋全產業鏈的國際化、專業化的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
在分享“一帶一路”交流互建方面的經驗時,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丁永玲總結:
一是開展產業投資。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盈的原則,同仁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比較成熟的市場,準備要開設本地化工廠,加快同仁堂產品本地化、國際化的步伐。同時,在條件成熟的市場,繼續開辦中醫藥零售終端和養生保健中心。
二是開展貿易合作。同仁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貿易,把醫藥產品出口到沿線國家,將沿線國家的中藥原料進口到中國大陸和香港等地區和世界需要的國家和地區。同時,創新貿易方式,整合全球健康資源,搭建跨境電商自由平臺,為全球消費者提供高品質、專業化的健康產品與服務。
三是開展科研合作。同仁堂加強與海外各相關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前瞻性科研工作,為海外市場開拓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突破發展瓶頸,在提升產品、國際市場認可度的同時,加大產品準入,降低潛在的市場風險。
四是開展資源合作。一帶一路沿線及沿線延伸國家,有著豐富的中藥動植物資源。同仁堂發揮自身產業技術勢力和產業優勢,在資源條件較好的國家,開展資源合作開發,提供種植和炮制技術,開展人員交流與培訓,逐步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資源領域的合作。
中信重工:
深度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合作
中信重工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重型裝備供應商和服務商之一,是中國最大的重型裝備制造企業之一,這些深厚的積淀,為中信重工積極踐行一帶一路提供先發優勢。
在踐行“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中信重工充分利用積累的資源和優勢,和所有的合作者,在以下四個方面協同踐行國家戰略。
第一:依托公司海外機構,為客戶、海外投資項目建設的長期運營,提供包括項目信息、政策咨詢、人文咨詢、法律咨詢、當地情況調查,投融資建議等各個信息服務,助推我們的客戶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發展。
第二:發揮自身優勢,為客戶走出去提供優質的工藝、產品和技術服務,在海外礦山、水泥、鋼鐵、煤炭、節能環保等多領域,拓展合作。
第三:依照中信重工大客戶服務中心、用戶服務中心和背景服務中心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及互聯網思維,為客戶提供包括安裝、調式、運營、背景改造升級等全方位的管理和一體化的技術服務,支持客戶海外項目運營,達到中信重工制造業、服務業。
第四:結合中信重工核心制造加中國服務商的商業模式,依托中信集團的強大后盾,為客戶提供工藝、產品、技術服務之上的金融服務。
在分享“如何借一帶一路,走好國際化之路”的經驗時,中信重工董事長、黨委書記俞章法提出了幾個關健詞:
一是“自信”。借助于優勢實力,加上過硬品質和堅定的信念,“中國制造、中信制造”這張名片,一定會越來越響亮。
二是“抱團”。中國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應該主動引領國內企業抱團合作,爭取以技術、標準、產品、管理和綜合服務和資源實力,帶動更多企業參與相關投資和優勢產能輸出。
三是“責任”。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毅力觀,要“先于后取”,“多于少取”,必要時做到“舍利取義”。要遵循國際規則,遵守國內外法律,增強與東道國的利益交匯點,幫助當地承接技術轉移,擴大出口,增加就業,讓合作項目匯集當地民生,真正實現中外雙方的互利共盈、共同發展。
四是“中國標準”。為了使中國裝備走出去,要進行國際標準的貫徹,貫徹國際標準和國際規范。同時,要高度重視標準的制訂,讓中國標準國際化,以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中國的產品、服務、裝備和技術走出去。
五是“風險管控”。必須堅持穩健發展,有效規避風險,推動企業安全、高效走出去。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