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金融合作需要提升的四個方面
2016-03-17 09:21:35
Landbridge平臺
“一帶一路”金融合作不同以往的亞洲金融合作,是廣義范疇的區域金融合作,是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貨幣金融領域合作。“一帶一路”金融合作是有政府推動、民間跟進,與人民幣國際化相輔相成的系統性工程,極具挑戰。根據有關政策動向,“一帶一路”必將涉及多方面的平衡、借鑒、協調與合作。建立靈活、有效的金融合作機制,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消除制度壁壘對市場的約束,提升沿線國家整體利益,重構國際治理體系,實現區域共贏。目前,“一帶一路”金融合作機制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提升空間。對此,建議從以下個方面入手,深化拓展金融合作關系。
完善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相結合的投融資支持體系
“一帶一路”的亞洲投融資支持體系已初步形成。除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相繼成立,以絲路基金和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我國對外開發性金融合作啟動以外,我國的商業金融業務合作也隨之跟進。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末,共有11家中資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23個國家設立了55家一級分支機構,并開始啟動“一帶一路”沿線合作的投融資建設;同期的64個“一帶一路”國家中,共有21個國家的55家商業銀行在華設立了7家子行、17家分行以及41家代表處。從直接投資情況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聯系程度不斷加深。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4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2164家,同比增長18.3%,實際投入外資金額84.6億美元,同比增長23.8%。在此基礎上,應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完善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相結合的投融資支持體系。
處理好政策性、開發性與商業性的關系。根據2015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金融合作將遵循市場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原因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而同時表示“中國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有鑒于此,中國在投融資合作中應謹慎處理好經濟援助、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關系。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成立預示開發性金融成為沿線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先鋒,是不同于政策性和商業金融的第三種金融形式,是不需要援助和補貼的條件下糾正市場失靈的金融形式。因此,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及我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在項目評估時,應當充分考慮能否實現開發性金融的預期功能。對于商業金融機構,應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及時反饋合作中的問題,也應避免出現以政府信用為擔保,忽視市場風險,背離商業金融的現象發生。
處理好風險與創新的關系。區域金融合作剛剛開始,需要更多的創新手段拓寬投融資渠道,通過投資多元化分散金融風險,將區域合作帶入更加深入的中高級階段。例如,如何引入PPP機制、新興產業基金的創立、實現銀團貸款等。作為政府主導的開發性金融,應當關注涉外風險對國內經濟金融的影響狀況,在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支持區域金融合作的創新機制和工具;作為商業金融的市場主體人,金融機構和企業應當遵從市場規律,在實施創新的同時做到風險可控。
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開放與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融資多集中于銀行貸款和股權籌資,尤其是銀行貸款多占比例較高。完善亞洲債券市場,有助于擴大基礎設施投融資渠道,增強亞洲直接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改變亞洲中長期投資的貨幣期限結構錯配。與間接融資合作路徑相似,亞洲債券市場可以從政府推動開始,先發展政府債券市場,在逐漸向企業債券市場擴展。從10多年前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的實踐和債券市場自身發展的特點看,在初期階段,以主權債或準主權債為開端來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是明智的做法。借以政府力量,完善亞洲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所需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和跨境操作,加強信用信息共享系統,管理擔保權益的法律和制度框架,為民間資本的全面進入提供條件。
借鑒國際相關經驗。一方面,借鑒其他多邊開發性金融的治理經驗。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性機構需要系統分析世界銀行、亞開行等公司治理經驗,提高自身的資金管理水平,并在投資方向實現與這些機構的差別,成為彌補亞洲乃至整個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與歐盟“一帶一路”的金融合作可以獲得豐富的經驗。歐盟曾通過設立結構基金、歐洲地區發展基金、歐洲投資銀行、提供優化貸款等等政策工具來支持落后地區,在開發性金融業務開展、風險控制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此外,歐盟具有發達的海外保險業務,我國可以通過并購歐盟金融機構以及銀行間的業務合作方式,學習歐盟跨境保險業務的經驗。
擴展松散約束下的多層次金融合作機制
“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具有松散約束的特點。不同于歐美青睞創建統一、完善的合作框架,“一帶一路”倡議采取了制度松散的、軟約束、低標準的合作模式,他更符合開放性、多元化的亞洲國家特點,也是初級區域金融合作的表現。一方面,從亞洲金融合作發展的里程來看,最為松散的區域性金融合作機制,政策對話和經濟監督機制是亞洲地區國家參與最早、參與國家最多、最為持久的合作方式。另一方面,金磚國家的金融合作來看,沒有統一模式的交叉金融合作構成了金磚國家的金融合作基礎,形成了相互交織盤根錯節的合作。豐富松散約束下的多層次金融合作機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立足雙邊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倡議立足于全球國家的多元化和差異性,不再單純局限于亞洲或者是發展中國家,更體現出開放包容,結合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不同優勢,以謀求互利共贏的局面。盡管“一帶一路”倡議始于初級合作,但是區域主義具有類似多米諾骨牌的傳染效應,當一國貿易伙伴重新安排其對外經濟的部署,則該國也極有可能簽署類似協議安排。因此,我國應當立足雙邊協定,通過自由貿易協定、貨幣雙邊互換協議等深入的合作安排,擴大貨幣金融穩定合作深度,并通過大國政策的溢出效應,將整體區域合作深度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深化多邊合作框架和交流論壇。“一帶一路”金融合作擁有眾多的多邊合作框架和交流論壇,為繼續廣泛、深入的金融合作提供可能。除了APEC、上合組織、金融國家等多層次溝通對話平臺,我國央行參與東亞及太平洋重要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MeAP)、東盟與中日韓金融合作機制、亞歐會議(ASEM)、中國-拉共體論壇,歐亞經濟論壇,此外,中國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等,都可以成為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探討金融合作的交流平臺。
處理好國內國際利益關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我國區域合作程度不同。這時因為各國存在外交關系的遠近,工業化程度的差別,以及資源稟賦差異等。一方面,應從能源、大宗商品、產業重組、經濟互補、軍事安全等有關我國的國家戰略出發,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合作機制,選擇若干重點合作的區域,以點帶面,實現共贏。另一方面,在區域公共政策的制度中,應建立包容性的對話機制、清晰的制度框架,并保證可預計的實施和公平性。合理平衡國際利益和國家利益關系,謹慎處理好國際經濟體系、國家利益和投資機構的三方關系,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此外,在金融合作中制定合理的爭端糾紛解決機制,維護各方正當利益,處理好各種矛盾關系,同樣至關重要。
促進人民幣在亞洲貨幣穩定體系發揮作用
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有待加強。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區域金融合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始終無法在貨幣穩定的協調機制方面實現突破。其主要原因是亞洲國家沒有可以替代美元的貨幣錨。貿易金融合作的深入必然涉及貨幣穩定的問題,幣值穩定的國際貨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匯率風險,促進貿易投資深化。研究表明,隨著我國與周邊國家貿易投資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我國的匯率政策具有更強的區域效應。目前,人民幣已經連續五年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付貨幣,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成長迅速,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已經逐步從貿易領域擴展到了金融領域。因此,人民幣可以在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此,應考慮以下幾點:
繼續擴大人民幣的區域影響力。一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俄羅斯、東南亞南亞地區,人民幣應抓住成為區域主要貨幣的良好機遇。二是在維護貨幣穩定的金融合作安排中,引導人民幣逐漸成為核心位置。主要包括:推進人民幣在貨幣雙邊互換協議中作為支付貨幣,積極推進人民幣與沿線國家貨幣直接交易業務,促進人民幣在沿線國家能源領域的貿易結算,推動人民幣納入沿線國家儲備貨幣等等。三是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增加人民幣投資產品和匯率風險管理工具,逐漸改善人民幣長期持有需求不足的局面。
提高央行貨幣調控能力。對于某一給定的貨幣,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會給央行維持貨幣穩定提出挑戰。離岸金融活動通過影響一國的貨幣供給,進而影響貨幣利率收益曲線和匯率水平。離岸金融活動使得央行確定貨幣供給和控制銀行信貸造成困難。隨著人民幣離岸市場規模的擴大,央行需要判斷究竟有多少貨幣形成了離岸存款,又有多少離岸存款再次回到國內的信貸體系之中。
完善國內金融市場配套改革。“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和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均需要國家逐步放松資本項目管制。目前,我國外匯管理的重點從“促進貿易便利化”轉變為更加開放性的“促進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放寬和支持對海外投資的匯兌和使用,對外國來華的直接投資活動的外匯管理給予了更多的簡政放權,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加強對外貿易與資金合作進行改革試點。但是,中國在區域金融合作能夠發揮多大作用,取決于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維護貨幣和金融穩定的能力。中國資本項目的自由化程度應當考慮到開放國內經濟金融條件的匹配性,實施結構改革政策,增加國內金融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提高金融體系的抗沖擊能力。確保經濟穩定增長、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實現國內金融市場化改革,穩步地開放資本項目。
完善亞洲金融穩定體系
亞洲金融穩定體系有所擴展。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國積極紛紛主張金融合作以維護共同的金融穩定。在亞洲金融危機直至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區域金融合作在金融穩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例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網絡的構成實現了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CMIM),資金規模從1200億美元擴大到2400億美元,并在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MEAP)框架下成立了貨幣與金融穩定委員會。“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亞洲在金融穩定方面的合作開始向沿線國家延伸擴展。2014年,金磚國家各方簽署了關于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的條約;截至2015年6月末,銀監會已與2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監管當局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MOU)或合作換文。但有關信息共享、資金流動統計、跨境資金監測的合作尚未實現,其他領域的金融監管合作也有待完善。為此,需要繼續以下方面的工作:
繼續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國際金融合作加深可能會導致金融沖擊在整個地區的擴散提升。沿線國家投資本身面臨多重風險,隨著政府資金合作的啟動,民間金融合作也將逐漸深入,監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除了銀監會加快推動與沿線國家簽署MOU,建立有效雙邊監管機制以外,沿線各國應當根據金融合作的實施情況,加強日常監管溝通、建立跨境資金流動監管、金融市場監管等合作機制,構建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加強人才交流與培養,形成應對跨境風險和危機處置的交流合作機制。
促進沿線國家信用評級的交流與合作。沿線國家政治經濟風險問題突出,科學、公正的信用評級體系有利于擴大投融資渠道、實現信息披露。目前,國際信用評級市場仍然以美國為代表。雖然近十年來,市場參與者的數量逐步上升,行業壟斷程正在下降,尤其是中國、印度、土耳其等亞洲國家信用評級發展具有不俗表現。但是,截至目前,其他小型的評級機構的市場占有率還是無法與頂級的三大評級機構相提并論。如果不具備足夠的聲譽,就無法提供權威的評價結果,受制于美國的壟斷評級結果。因此,要建立新的評級模式。鼓勵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參與沿線國家的市場評級,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本跨國流動需要;要加強征信管理部門、征信機構和評級機構之間的跨境交流與合作;鼓勵跨境大型金融機構交流,加強內部評級研究與開發,減少對外部評級的過度依賴。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