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智庫看“一帶一路”:疑慮與期待共存
2016-02-17 09:48:00
Landbridge平臺
從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現在已經有兩年多時間了。特別是隨著亞投行不久前正式開始運營,使得“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得到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還得到域外相關國家的支持和肯定。仔細看來,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到現在,不僅引起沿線國家政府的極大關注,也引起了國外智庫的極大興趣。作為各國精英之才匯集的智庫研究對政府的決策至關重要。為及時了解國外智庫針對“一帶一路”在研究什么、思考什么、出了什么樣的對策建議等,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院研究員王靈桂——《國外智庫看中國》系列圖書的主編做出以下解答。
美國:負面多于正面
美國對“一帶一路”最為關心,但態度方面多有疑慮與懼怕。從前一個時期的研究可以看出,美國的110多家智庫對“一帶一路”的初步反應是,負面思考多于正面思考、非理性思維多于理性思維、疑慮的成分多于建設性因素。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能查閱到的美國智庫關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文章中,基本上看不到美國自身如何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實施過程中,應該干些什么,應該發揮什么作用的意見和建議。相反,美國的智庫們更熱衷于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歷史上的邊境糾紛、歷史矛盾、現實爭端等。
美國史汀生中心的中國與東南亞經濟關系專家布蘭埃勒,承認“一帶一路”“把3個大洲聯系起來”,這“將對亞非各國產生深遠的影響”,但認為“對環境有潛在的負面影響”,并指出“盡管這一計劃聲勢浩大,但‘一帶一路’并不容易讓人買賬”,而且“‘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中國公共關系策略。太多的人已經誤解了中國的意圖,并且曲解該戰略將會產生的收益”。
我們可以感受到美國內心深處對“一帶一路”的疑慮與懼怕。其中,疑慮部分更多的是美國智庫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和了解還處于淺層次,或者換言之,是我們的政策解釋工作還存在差距,這需要我們有關部門繼續加油努力。而懼怕部分,則涉及美國更深層次的不健康心理,是其與生俱來的對新崛起國家敵對情緒的反映。這種排他性的心理,是沒有辦法醫治的“心病”,我們認識到就可以了,除非美國人自己想明白了,自己把自己的“心病”治愈。中國并不是美國權威的挑戰者,也不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改造者。
俄羅斯:平和務實
俄羅斯對“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沿線國家的觀察和態度,則要平和務實得多,沒有美國智庫那種焦灼的感覺。
俄羅斯戰略和科技分析中心的專家伊瑪•霍佩爾圍繞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兩國政府達成460億美元的能源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他認為,中國的投資“既不是援助,也不是優惠資金,而是商業協定和項目融資,包括商業投資回報率”。他指出,與美國的做法相比,“北京方面在南亞和中亞的更廣泛投資,不僅僅是為了重振中國經濟,也是為了促進(世界上)整合性最低的地區之一的發展,使之具有更好的連通性和商業性”。
在俄羅斯智庫公布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現實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并采取適當方式予以回應、解疑答惑。一是如果北京至莫斯科的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建成,在便利俄羅斯人民的同時,也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前往俄羅斯。在俄羅斯人口老化嚴重和出生率不斷降低的背景下,俄民眾普遍擔心居俄華人將成為最大的少數民族;二是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中亞國家最大的經濟伙伴,俄羅斯憂慮中俄在中亞地區可能在某些利益問題上形成正面沖突;三是俄羅斯民族的特點是想成為創造者,而非參與者,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構想有一些重疊之處。
對存在的以上問題,俄羅斯智庫也給出了一些較有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有:一是中國企業和民眾到俄羅斯時,要以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公民前來投資經商和居住,都是在商言商、合法經營、依法辦事,并沒有政治目的;二是中國在中亞地區尋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要同時兼顧俄羅斯的利益,把握好處理兩國利益的原則底線;三是要擱置分歧、求同存異,盡量避免刺激俄羅斯的神經,中國政府可考慮主動提出使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相對接的方案,以實現兩國和兩個戰略的共贏;四是建議中國妥善處理、協調好兩國的利益,使俄羅斯與中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助力,努力將中俄合作打造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范例。
歐洲:期待與茫然并存
歐洲各國智庫面對“一帶一路”深感期待,也不諱言歐洲人暫時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從人文上,歐洲各國智庫認為“一帶一路”正在彌補中歐在認知上的差異:在中國人眼中歐洲不再是古老僵化的城堡,在歐洲人的眼里中國已不再是刻板古老的長城。從發展趨勢上看,許多智庫認為世界中心也許會逐漸從以“美國——大西洋——歐洲”為核心的基督教文明圈,開始轉到以“中國——歐亞腹地——西歐”為核心的多元文明圈,并在全球形成“美國——大西洋——歐洲”和“中國——歐亞腹地——西歐”兩個中心。而歐洲恰恰處在兩個中心連接之處,因此就“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落地而言,歐洲深感期待。
同時,歐洲的許多智庫也不諱言歐洲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暫時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他們認為,亞投行的成立使歐洲國家成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朋友圈之一。歐洲國家參與亞投行,說明了它們高度重視中國市場,以及“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帶來的戰略機遇。但是,問題在于歐洲國家目前并不知道如何對接“一帶一路”,中國的企業也不知道如何深度開拓歐洲市場。這既是認知差異,也是需求的差異。具體來說,歐洲各國政府和企業家首先要明白:歐洲應向中國買賣什么,中國政府和企業家也應同時考慮同樣的問題。歐洲智庫也指出,歐洲并不是一個整體,各國有各國的競爭優勢和利益需求。“一帶一路”要在歐洲落地,中國應遵循古老的知己知彼古訓,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持久良性、合作共贏。
一些歐洲智庫也在對“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進行冷觀察和冷思考,其結論可能會有些偏頗,但可以讓我們的智庫頭腦清醒一下。這些結論主要有以下4點:一是避免過度解釋中歐關系的親密;二是避免將“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過度政治化或歸于宿命論;三是避免盲目發展、遍地開花;四是注重高層次人員交流與溝通;五是要盡早建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實施的樣板,以發揮可復制、可推廣的帶動作用和示范效應。
印度:由抵觸到歡迎
印度對待“一帶一路”,大體經歷了抵觸、猶疑、初步張開懷抱歡迎等幾個階段。
印度全球關系委員會發表的《印度需要中國的“綠色絲綢之路”》中,建議“中國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對外戰略、綠色技術細節以及投資和發展思路,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的貿易伙伴提供‘綠色絲綢之路’升級版的工具箱”,認為“絲綢之路復活計劃不應該以推出類似于瘋狂的發展項目的方式進行,而是作為一種綠色和自反性現代化的努力而存在”,并具體希望“中國和印度一起保護和保存喜馬拉雅山脊的聚寶盆(動物、植物和文化多樣性)”。
印度全球關系委員會的另外一份報告題目為《新絲綢之路是為了建立一個公正的世界秩序嗎?》。這份報告尖銳地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使絲綢之路更符合21世紀的現狀,并且促進中國和印度的發明創新和商業發展”;二是“‘絲綢之路’倡議是選擇在經濟增長、生態環境和社會公平上都取得發展,還是以生態換取國家發展”。
“一帶一路”是一條互尊互信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只要沿線各國和衷共濟、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夠譜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篇章,讓沿線各國人民共享“一帶一路”共建成果。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