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絲綢之路的大聯通與大循環
2014-11-03 18:20:02
Landbridge平臺
甘肅省地方是辦公室副主任 車安寧
現在我們講到絲綢之路這個概念,往往是北方人講陸上絲綢之路,而南方人特別是沿海地區則講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各講各的歷史,各說各的優勢。其實,陸上絲綢之路的古老自不必說,海上絲綢之路的后來居上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我在這里所講的是,我們如何站在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去客觀地、辯證地看待和審視兩條不同的絲綢之路的優勢和歷史作用,以當代新的全球性視野去進行統籌建設,協調互補,使之實現中國貿易通道的大聯通、大循環,為助力中國經濟的繼續騰飛插上雙翅膀。
一、歷史的回顧與總結
一般地講,古絲綢之路是指從古代中國的長安出發,一路向西,途徑西域、中亞、中東,直至歐洲的陸上古道。它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分支。絲綢之路的起源較早,它經歷了一個從民間自發行為到官方刻意打造的歷史過程。
資料顯示,從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到明代的約1500年間,絲綢之路一直連接著內地與西域,中國與歐亞一些國家的商貿交往,不僅為沿線各國各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盡管由于各個歷史時期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絲綢之路亦時興時衰,時通時斷,但是它對中西貿易和多國文化貫通還是產生了巨大的、歷史性的影響。
后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這條古道就基本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逐漸走向衰落。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海道運輸的大通道。有史可據,其實早在中國的秦漢時代就已出現,自漢朝開始,海上通道不僅連接著中國沿海各港口城市的交往,還與馬來半島等有貿易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后,來往更加密切,也是先后出現過多條不同的航線,同樣經歷了一個從民間自發到官方經營管理的歷史過程。唐中后期,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受阻加之同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已轉到南方,海路逐漸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主通道。宋元時期隨著東西方世界格局的變化,航海技術的突破和經濟貿易的空前訴求,使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階段,一度還被稱為“海上陶瓷之路”。至明清又幾經衰落興盛的變化。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隨國運張弛而時興時衰的過程。
客觀地講,海陸兩條以“絲綢之路”命名的通道,所經營的并非只是絲綢,只是以絲綢為象征而已。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中國來講,陸海絲綢之路不僅有效地傳播了中華文明,同時也使中國通過貿易交流的方式,了解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吸納了世界文明的成果。海陸絲綢之路的歷史也可以看做是國運盛衰的見證,即:國運強盛,絲路也盛;國運衰落,絲路也衰。但是,回顧歷史,這兩條絲路都有其缺陷,都受到一定的歷史局限。
首先,陸上絲綢之路由于其路途的漫長,途徑沙漠、戈壁、雪山等,道路上充滿了自然艱險和人為侵擾,加之駱駝和馬匹的運輸量有限,到后來就逐漸衰落也是一種歷史必然。細細分析起來,漫漫幾千公里路途,中途大多地方只是通道,而非最終的交易地。例如甘肅,雖占據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路段,但是既不產絲綢,也不產茶葉和瓷器,也非大宗商品的消費市場,僅僅只是一個過往的通道和一個個驛站而已。
海上絲綢之路雖則離商品主產地和集散地較近,船只的運輸量也非陸上絲綢之路可比,但是,由于早期航海綜合技術的不完善(如沒有現代的導航、動力、氣象等技術),其限制條件也較多(如繞道太遠,海上風險更大、運輸周期長等),加上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壓抑,例如個別時期實行海禁、壓制進出口、技術落后等,這些都極大地制約了海上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總的來看,雖然中國陸海貿易通道開拓的歷史較早,且過程也很漫長,這兩條古絲綢之路都是利用當時的交通條件來實現商品的貿易流通,而商貿的發達又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并一度使中國變得強盛。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這些都沒有鑄成中國向近代資本主義的過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遺憾。
二、未來的展望與設想
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如果發展順利,其經濟規模更是不可小覷。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重提振興陸海絲綢之路,也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顯然,對于一個大國來說,其貿易通道應當是多多益善,而不僅僅是只講海上絲綢之路的再次拓展,或只是單純強調亞歐大陸橋的陸上通道的重要。
我認為,對于當代和未來的中國來講,其理想的方式是,沿襲古道傳統,發掘歷史的遺產,海陸并舉,不拘一格,兼顧東西,以更為拓展的視野,連接世界各地,發展國際貿易,吸納全球文化。這不僅有益于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時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對此,我個人有幾點思考和設想: 1、實施海陸并舉,兩條道路拓展的戰略 實施兩條,甚至多條道路通達的戰略,可以打破某些大國為我們設置的貿易封鎖障礙。因為當你只有一條通道時,有人可以時時對你發出封鎖的威脅和敲詐;而當你有了兩條以上的通道時,這種威脅和敲詐就會自然失效,他人就不會輕易設想對你進行某種封鎖和威脅了,這樣你的每一條道路都反而變得更加通暢和安全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目前來看,海路和陸路各具優勢,不可偏廢。海路的優勢是,運量大,成本低,還可實現大件器材的整體不拆卸運輸;而陸路的優勢是,運輸周期短,可直達世界各地的內陸城市等。
2、適應大趨勢全面發展,樹立大交通意識
所謂絲綢之路重在“路”,主要是個交通問題,從古至今莫不如此。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說到底就是陸上交通不能適應越來越大的交易量和高昂的運輸成本所致。而今,新絲綢之路的復興,就必須立足于新型交通問題的解決。這涉及到大交通意識,即,在陸上要建立現代化的、多元的公路、鐵路、民航、管道、電網并舉的大交通通道;在海上也是如此,不僅要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現代航海技術,還要考慮發展敷設海底電纜、海底輸油管道、海上航空通道等等,以做到全方位的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交通資源。
3、發揮地理位置優勢,建立海陸循環的大交通戰略
其實,我們縱觀國內與國際,地理位置其實也是一種戰略資源。
以國內來看,地理位置的優劣,決定著一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當我們放眼全球時,情況也是這樣。從古到今我們雖不能說中華大地就是世界地理的中心,但是我們確實是有著這種天然的優勢的。陸海絲綢之路的開拓就是很好的實證。以目前的國際格局來看,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是獨一無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發揮所長,利用好這種地理優勢。這方面我們今后不僅要加強出口口岸的建設,還應當重視諸如現代導航、現代氣象、現代通訊、現代數據庫和現代物流集散地的建設。以保障貨物的低成本和安全、合理的運輸和配送。
如上所述,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要適應和融入經濟全球化趨勢。我國就必須建成一個內外相連的、暢通無阻的、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化的交通運輸網絡。從國家戰略角度看,應把陸??胀ǖ澜y籌規劃,統一運作,統一布局,首先在我國幅員遼闊的版圖上,實現東西相連、海陸相連的大循環通道,實行宜海則海,宜陸則陸,海陸聯運的原則,最終實現以中國為世界物流中心的全球化的陸??杖轿坏拇笸ǖ?、大循環格局。
這方面我們應當加強民航、鐵路、公路、航海的聯程聯運服務研究。要打破行業壁壘、部門壁壘、區域壁壘,甚至打破國界限制,一切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不能各自為政,惡性競爭。這種聯程聯運的好處是,多種方式混合,一站式服務,尤其適合于遠距離、大跨度、大密度物流的需要,可以發揮不同運力和地域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節約時間,減少手續,方便客戶,適合未來現代經濟社會的需求。
展望未來,上述設想如果加上我國的人力資源和制造業優勢,未來的中國成為世界級的物流中心就不是一種夢想了。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