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體驗完全改變我對中國的看法”——蒙古國記者近距離感受中國高質量發展
2023-07-18 14:02:51
Landbridge平臺
“親身體驗完全改變我對中國的看法。”蒙古國記者協會肯特分會記者鋼其木格在“遇見中國·遇見新時代”中蒙媒體上海江蘇行聯合采訪活動中感嘆道,“中國經濟發展快、人民生活穩定,政府與民間合作廣泛,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也非常好,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遇見中國·遇見新時代”中蒙媒體上海江蘇行聯合采訪活動6月25日在呼和浩特啟動,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和蒙古國記者協會共同主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承辦。在一周時間里,來自蒙古國國家公眾廣播電視臺、《今日報》等23家主流媒體的近30名記者先后走訪了上海、蘇州、南通、南京等地,親身體驗中國在科技創新、城市治理、生態修復、遺產保護等方面的成就,并通過自己的報道向蒙古國民眾描繪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圖景。
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
中蒙聯合采訪團走訪的第一站就來到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深入了解“微創”系列機器人的發展經驗。微創集團聚焦手術機器人產品領域,通過自主研發和國際化深度產業合作兩種模式,研發了覆蓋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經自然腔道和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五大賽道的產品。
微創集團展現出的深厚研發實力與強大產品力令記者們贊嘆不已。蒙古國達日達斯網記者烏尼日陶格套對記者說:“在蒙古國,癌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很高。因此,遠程控制先進醫學技術和能操作手術的新型機器人引起了我的極大關注。”
烏蘭巴托新聞網記者阿拉坦吉嘎蘇也說:“蒙古國國土面積廣闊,許多人生活在牧區。由于路途遙遠,加上當地醫療條件落后,生活在牧區的牧民無法立即獲得醫療援助和服務。微創集團開發的醫療器械能夠提供遠程遙控手術和緊急救護服務,因此我非常感興趣。如果有這種技術,蒙古國公民將能夠及時獲得醫療服務。”
在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變革,在這一領域,中國是當之無愧的領跑者。采訪期間,來自蒙古國的記者們就親自體驗了一把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在蘇州市采訪的第一站,記者們來到了位于相城區的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示范區智控中心。剛下大巴車,記者們的目光就被門口停放的兩輛無人駕駛巴士吸引。蒙古國胡門賜網記者孟赫索倫嘎告訴本報記者:“以前,我只在科幻電影里看到過無人駕駛汽車,但今天,我能有機會親身體驗和感受無人駕駛汽車,我感到非常高興。中國發展速度迅猛,希望蒙古國也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盡快達到中國的發展水平。”
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蒙古國記者們先后體驗了車機智能語音交互和智能家居語音交互,對產品展現出的卓越技術能力驚嘆不已。當智能家居場景中的窗簾應聲打開、吊燈應聲亮起時,他們不由地發出贊嘆。
城市治理,營造舒適家園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深,城市治理成為困擾世界許多國家的難題。在上海市黃浦區五里橋街道,采訪團見證了上海城市治理的最新成果。近年來,五里橋街道積極推進加裝電梯工程和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據五里橋街道橋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錢姝磊介紹,2018年,五里橋街道恭房小區率先實現黃浦區多層住宅加裝電梯“零的突破”。圍繞電梯加裝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和難點問題,五里橋街道積極總結成功經驗,創造了加裝電梯的“五里模式”,帶動更多小區加入加裝電梯的隊伍。
采訪團的蒙古國記者興致勃勃地試乘了居民樓加裝的電梯,并且對這種居民與社區共同推動的治理模式十分感興趣。當了解到政府會為加裝電梯的工程提供40%以及最高不超過28萬元的財政補貼時,更是對這種來自政府的支持表示贊賞。
烏蘭巴托新聞網記者阿拉坦吉嘎蘇表示:“在蒙古國,也有許多樓高五六層且沒有電梯的舊小區。此前我的理解是電梯只能在樓內安裝,到了五里橋才知道,電梯也可以安裝在樓外。我認為蒙古國也應該大力推廣這類工程。”
在五里橋街道龍華居民區,采訪團的記者們還饒有興致地觀看了小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的全過程。據龍華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劉星泉介紹,五里橋街道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每周定期開展變廢為寶“綠色課堂”等環保工作。為解決垃圾分類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小區居民還開動腦筋、積極創新,發明了“濕垃圾專用架”,有效幫助居民進行濕垃圾的分類處理。
蒙古國大眾網記者寶音德力格爾說:“上海市民對改善生活環境的真誠關注讓我感觸很深。除了對垃圾進行分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點是,居民們會自發將橘子皮等廢料填埋在小區花壇中,讓以前無法生長花草的土壤得到了恢復。”
在上海市長寧區的古北市民中心,蒙古國記者們親身感受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豐碩成果。古北市民中心集事務受理、生活服務、文化交流、社區共治功能為一體,是古北社區的公共服務站。在這個擁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3.3萬多居民的大型社區,古北市民中心為方便本國和外籍居民辦理政務,積極推動創新,設立了居民自助辦理點和外籍居民一站式辦理窗口。此外,古北市民中心還推出促進中外文化融合的項目,例如兒童漢語培訓班等,幫助外籍居民更好融入社區生活。
蒙古國《今日報》記者米格瑪爾吉日嘎拉說:“古北市民中心這些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的想法很贊。比如能夠通過一個窗口就辦理800多項業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此外,市民中心還舉辦了很多針對老年人和外國人的培訓班,并且開設了圖書館,這些都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居民的權益,我感到非常羨慕。”
生態修復,打造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上海江蘇采訪期間,沿途城市和鄉村山明水秀的環境令蒙古國記者印象深刻。烏蘭巴托新聞網記者阿拉坦吉嘎蘇說:“我能夠深刻感受到中國在生態環保、建設綠色城市領域取得的成就。希望我們能夠學到更多生態環保、建設綠色城市方面的經驗,運用到我們自己國家的發展中。”
究竟是怎樣的經歷讓這位蒙古國記者產生了這樣的感慨?原來,在采訪期間,蒙古國記者們先后走訪了南通五山濱江片區和南京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通過觀看展板、聆聽講解以及親身體驗,感受到了中國在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方面的決心與耐心,見證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
南通五山濱江片區擁有沿江岸線約14公里,歷史上老港區、破廠區、舊小區、小景區相互交織,多頭分割管理,污染問題突出。自2016年以來,當地相繼拆除、搬遷203家散亂污企業,騰出沿江岸線12公里,新增森林面積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優美的景色令蒙古國記者們流連忘返,他們紛紛掏出相機和攝像機拍攝,記錄下眼前的美景。
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蒙古國記者們著重了解了長江生態修復的可喜成果。蒙古國記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烏干巴雅爾在采訪結束后感慨道:“從長江‘十年禁漁’可以看出,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在這里,我也了解到中國生態修復的成果。‘從捕魚人到護魚人’的故事說明,中國不僅重視生態修復、環境治理,也關注民生,為長江漁民創造了更多工作條件。總之,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為全球環境治理做出了很大貢獻。這值得肯定,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遺產保護,傳承文明精華
采訪期間,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給蒙古國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蘇州的御窯金磚,還是南通啟東的版畫,抑或是南京的古城墻,中華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都令記者們眼前一亮。
在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傳承至今的“御窯”文化讓蒙古國記者們大開眼界。博物館將御窯金磚“開物”“成器”“致用”的不同歷程完整展現,生動再現了御窯金磚從陽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質原料黃泥粘土到皇室御用“天下第一磚”的過程。蒙古國記者們對御窯金磚燒制過程所展現的精湛技藝,以及這種技藝能夠流傳至今感慨萬千。蒙古國記協肯特分會記者鋼其木格說:“這些文化遺產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并向當下的人們講述了過去民眾的生活,直接反映出古代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這一點讓我感觸特別深。”
南通啟東版畫院是中國第一家版畫院,建院30多年來,已創作出1000多件優秀作品。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啟東版畫院的前身“木屑花”業余木刻組就已經成立,出版了手拓本《木屑花》黑白木刻集。蒙古國《今日報》記者米格瑪爾吉日嘎拉說:“《木屑花》木刻集非常精美,我很喜歡。回國以后,我會向蒙古國民眾宣傳中國在傳承文化遺產方面所做的工作。”
南京城墻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其中,原名聚寶門的中華門是南京明城墻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堡壘甕城,是中國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登臨中華門,采訪團一邊感受歷史痕跡,一邊欣賞現代都市風光,歷史和現實在那一刻交匯。
站在“天下第一甕城”中華門的頂層,扎日格網攝影記者蘇嘎日蘇榮不禁感慨中國對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力度之大。他告訴記者,南京不僅能保護好這些古跡,還能通過面向公眾開放從而起到教育意義,“我們國家也有很多文化古跡,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報道向蒙古國人民介紹中國的這些好做法”。
行走蘇滬,架起溝通橋梁
7月2日,中蒙媒體聯合采訪活動在南京圓滿落下帷幕。活動結束后,蒙古國記者們紛紛表達對中國發展成就的贊賞,并表示將把他們在上海江蘇采訪期間的經歷介紹給蒙古國民眾,用真情實感架起兩國溝通的橋梁。
蒙古國索寧網記者朝亦扎勒說:“我曾在2019年來過中國。但這次來中國參觀采訪,我的感受更加深刻。在這四年里,中國取得了更大的發展。”他說,2019年來中國時,中國還在宣傳打贏脫貧攻堅戰,而2023年再次來到中國,他親身體驗到中國全社會向人工智能、未來科技領域的發展,這也詮釋了中國的發展速度和目標。
蒙古國網絡發展聯盟主席孟赫都拉表示:“這次聯合采訪活動的采訪地點選擇得很好,十分貼近百姓生活,也很好地展現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成果。特別是對于Z時代的一些網絡媒體記者而言,通過走進中國,了解真正的中國,他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認知。他們有的已經通過報道向蒙古國民眾介紹了中國的精彩發展和成就,讀者對這些新聞報道非常感興趣。”
蒙古國記者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烏干巴雅爾也說:“本次蒙古國采訪團中有很多年輕記者,他們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了中國的快速發展,感受了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意識到中國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蒙古國采訪團記者將客觀、及時、有效地將信息傳遞給國內受眾,讓更多蒙古國民眾了解中國的發展成就。”
(來源:參考消息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