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減少,中歐班列需要自己站起來
2019-10-22 08:47:47
Landbridge平臺
未來補貼的減少,我們探討過很多次了。不知國內有這種聲音,國外也有傳言。
空穴不來風。減少地方政府給中歐班列的補貼,最近似乎有這個趨勢。有些地方政府開始設置補貼上限,到明年繼續減少。2022年是否還有補貼,還看局勢發展,尚不能做定論。
確切的政策倒是未見公布。但消息已傳到了國外。有消息稱,中國財政部的計劃,是到2020年,地方政府對中歐班列的補貼不能超過原始價格的30%。也有消息稱,今年的補貼最高限額為40%。
根據德鐵貨運的消息,其實中國對補貼結構的調整,從2018年底就開始了。只有重載、甚至滿載的班列才能得到補貼。但當時中國各地情況不同,補貼減幅也不盡相同。在2018年9月,中國開始對中歐班列的重載率進行嚴格規范。規則從2017年就有,但真正實施應用是在2018年。
國鐵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去程班列重箱率達94%,回程班列重箱率為71%;2019年上半年,去程班列重箱率達98%,回程班列重箱率為82%。2019年上半年,重慶、成都、鄭州、武漢、蘇州、義烏、西安等7地的去程班列重箱率均超過94%。此7地的班列數量占全國開行數量的73%。
放眼中歐班列的整體輿論環境,始終有一種聲音認為,“中歐班列市場存在泡沫”,即“實際的市場需求與發行的班列數量不符”。數月前《中國經營報》的一篇報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報道提到了諸多問題,比如中歐班列極低的滿箱率,甚至有一列班列41個箱子,只有1個箱子載貨的極端情況。中國鐵路總公司已對此作出回應,目前大規模空箱的狀況已成為過去。
地方政府提供遠高于財政部指導性補貼上限的實際補貼金額,是出于不同省份不同平臺公司之間的競爭,還是基于自身經濟能力與產業發展需要,自然有各自的考慮。如今補貼要減少,勢必對很多地方產生沖擊。
比如,曾經光靠補貼進行攬貨的地方,未來攬貨的優勢就會下降。比如,貨運量小的公司,未來是否會消失?再比如,常態化運營的班列,未來仍要保持常態化運營,但常態化的規模(如發運頻率)會下降?
市場上存在完全不同的反應。有運營商表示將大幅減少發運量,也有運營商宣布仍舊保持原有發運規模和發運計劃。
前段時間因為補貼備受輿論爭議的西安,作為發運量最大的平臺公司,會收到多大程度的影響?有歐洲的物流供應商評論,影響肯定會有,但他們作為新絲綢之路上久經考驗的樞紐城市,相信影響程度有限。
反倒是小公司的抗風險能力,這個時候才最需要經受考驗。小公司想要生存,必然還是需要政府的補貼支持。DB Cargo Eurasia總裁Uwe Leuschner認為,補貼減少,市場會更加現實,由需求驅動的成分更大。
歐洲市場如何反應?
奧地利鐵路的觀點是,中歐班列的線路、運輸時間和服務水平將“迎來非常積極的發展”,如汽車、電子產品領域的生廠商肯定會堅持使用中歐班列的服務。
德鐵貨運的觀點是,中歐班列的服務將在多式聯運解決方案下的門到門運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地位,并找到自己的忠實客戶。
歐洲的進口商認為,中歐班列價格會出現上漲,但空運價格仍不可避免要貴3倍甚至更多,對許多生產領域來說,中歐班列仍是好選擇。2013年甚至有8000到10000美元的箱價格,但那個時候客戶的興趣已經很高,也就是說,市場對中歐班列的價格,實際上沒有那么敏感。
總結起來一句話:減少補貼,從長期來看自然是必須的。中歐班列,總有一天,會自己站起來。
(來源: 探索新絲路)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