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海鐵聯運業務如何乘勝追擊?
2021-03-30 13:55:03
Landbridge平臺
近日,伴隨著嘹亮的鳴笛聲,一列滿載著各類家用電器的“家電專列”由無錫鐵路南站發出,駛向上海洋山港。記者從上港集團獲悉,2020年上海港海鐵聯運集裝箱箱量達26.8萬TEU,同比增長80.08%,增幅排全國第一。
上海港海鐵聯運業務量緣何暴漲?與第一梯隊有多大差距?未來有哪些短板急需補齊?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箱量增速創新高
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我國給出了最后期限。發展集裝箱海鐵聯運對交通運輸業實現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海鐵聯運,是指進出口貨物由鐵路運到沿海港口后再由船舶出運,或是進口貨物由船舶運輸到沿海港口之后再由鐵路運到收貨地,全程只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一種運輸模式,具有運能大、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污染排放少等獨特優勢。近年來,隨著環保要求不斷提高,海鐵聯運成為國家戰略部署。
作為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上海港積極推動海鐵聯運業務發展。2019年11月,上港集團、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集裝箱公司、中遠海運集團四方股東合資成立上海港海鐵聯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港海鐵”),以聚焦蘆潮港中心站功能作用發揮和上海港集疏運體系優化為目標,推動公路集裝箱中短距離運輸向鐵路、水運方式轉移,著力構建“宜鐵則鐵、宜水則水、宜公則公”的綜合運輸服務格局。
上港海鐵成立后,上海港海鐵聯運集裝箱量迅猛增長。“去年上海港海鐵聯運集裝箱箱量為26.8萬TEU,增長80.08%,其中蘆潮港站箱量超23萬TEU,同比增長146.06%。”上港集團宣傳主管任閔昱告訴記者,80.08%的增幅在全國排第一,今年有望在去年的基礎上再創新的紀錄。
數據的背后,是上港海鐵積極開拓市場業務,依托鐵路、港口、船公司資源優勢,立足滬寧滬通沿線、拓展浙北、安徽蘇北、輻射中西北部地區,制定班列整體規劃策略,專項發展上海口岸海鐵聯運業務。目前,已形成了“5條固定循環班列,多點輻射對接”的線路布局。五條固定循環班列連接蘇州、湖州、常州、長興、海安五個城市,形成了貨運列車客車運營模式,即“固定裝車地點、固定班列車次、固定到發時間、固定線路運行、固定運輸價格”的“五定”模式。
循環班列開通后,海鐵聯運優勢更為明顯。去年2月10日至2月14日,上港集團聯手鐵路部門將中糧集團海外進口的2000噸中央儲備冷凍肉,共計81個冷凍集裝箱,分5批次送至武漢吳家山集裝箱站。“5批次都是直達專列,全程運輸只要18個小時。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公路運輸不暢通的情況下,海鐵聯運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快速、安全、不受天氣影響等優勢。”中鐵集裝箱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劉錫林介紹。
海鐵聯運班列不僅快,而且省錢。去年“常州—上海港”海鐵班列實現集裝箱重箱發運量27056TEU,完成“公轉鐵”貨物發運量40.98萬噸,發運量超過2019年全年總量223%,實現本地企業物流運輸降本約1353萬元。“去年下半年出口貨量激增,集卡司機、港口空箱短缺,我們用卡車提貨得不到保證,專門找到上港海鐵咨詢海鐵聯運業務,既保證了貨物出口,又節省了物流費用。”常州一家外貿公司經理告訴記者。
據任閔昱介紹,目前上海港的海鐵聯運業務主要覆蓋長三角,以及重慶、武漢、成都等共計8省21市,包括洋山港區全部外貿集裝箱航線,形成了蘆潮中心站日均到發500車、集裝箱到發1000標準箱的業務規模。貨物品類包含汽車配件、光伏產品、戶外家具、白色家電、電子產品、體育用品、紡織品等,迅猛增長的海鐵聯運量進一步鞏固了上海港作為世界大港的地位。
兩大短板待補齊
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盡管去年海鐵聯運業務量有了很大的增幅,但相比全港集裝箱吞吐量,海鐵聯運業務仍是一塊短板。
上港集團海鐵聯運公司黨支部書記兼總經理陳偉介紹,導致上海港海鐵聯運業務量少的主要原因是“港鐵分離”。
“外高橋港區和洋山水港區是當前上海港的主要港區,但這兩個港區目前都沒有鐵路裝卸線的通過。”陳偉告訴記者,由于鐵路裝卸線沒有直接通入港區,從而導致了通過鐵路運輸的出口集裝箱必須通過集卡短駁到碼頭,不僅增加了轉運成本,也使得整體運輸時間變長。
除了“港鐵分離”外,貨源結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上海港的貨源多以長三角地區以及長江沿線地區為主。但長三角腹地貨物屬于公路運輸的優勢運距范圍,長江沿線地區腹地貨主則會選擇運價更低的水路運輸。因此,推進上海港海鐵聯運發展仍需多方攜手,探索深化,以鼓勵市場貨源嘗試并接受海鐵聯運模式。”陳偉表示。
此外,上海港發展鐵海聯運業務還面臨周邊港口如寧波舟山港的激烈競爭。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寧波北侖第一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以超44萬TEU的海鐵聯運規模占據全國第一,寧波北侖第三集裝箱有限公司則以16萬TEU的規模居全國第三。此外,寧波舟山港去年還新開安慶、海安等16個海鐵聯運業務點,開通海安、蕪湖兩條海鐵聯運班列,全港海鐵聯運班列達19條,業務輻射全國15個省(區、市)、56個地級市,區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
“上海港應補齊短板,真正發揮出龍頭作用,帶動長江尤其是長三角區域海鐵聯運獲得更大發展。”上海交通大學一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五項舉措促發展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沿海港口海鐵聯運量超過660萬TEU,2017年以來年均增長26%。但海鐵聯運量在港口吞吐量的占比,到去年我國也僅為2.6%,而發達國家通常在20%—40%左右。參照發達國家比例,我國港口海鐵聯運發展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港口海鐵聯運分幾個梯隊,其中,青島港去年海鐵聯運量突破170萬TEU,為第一梯隊;營口港、寧波舟山港首次突破100萬TEU,居第二梯隊;連云港港集裝箱海鐵聯運量完成62.8萬TEU,處于第三梯隊。
從統計數據上看,上海港海鐵聯運業務量不僅與第一梯隊的青島港,第二梯隊的營口港、寧波舟山港相差甚遠,與第三梯隊的連云港港也有不小距離。
陳偉告訴記者,為加快上海港海鐵聯運業務發展,上港海鐵已制定了針對性較強的措施,將攜手各方共同努力推動海鐵聯運業務發展:一是加強港口、鐵路、船公司的合作,增加固定車底循環班列開行班次數量和密度,推進長江中上游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班列化運行;二是實現鐵路貨運和海運的單證互認,全面推行電子單證;三是探索實現各種箱源的互認;四是建設內陸無水港站,復制推廣蘇州ICT模式,將內陸鐵路場站視作港口的延伸;五是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等問題。
“下一步,將進一步發揮‘鐵+港+船’優勢,不斷優化海鐵聯運網絡,加大精品海鐵聯運班列開行力度,著力打造內外貿、進出口、過境雙向雙重大通道,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新發展格局作出積極貢獻。到2025年集裝箱海鐵聯運總量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陳偉表示。
(來源:中國水運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