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港口的蝶變路
2020-05-19 14:10:39
Landbridge平臺
5月12日,記者在武漢花山港看到,一排排紅色的橋吊矗立在長江邊,碼頭上看不到工人,幾輛集裝箱無人轉運車正在拖運集裝箱。
交通運輸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來,湖北港航部門、航運企業及龍頭港口企業聞訊而動,迅速貫徹落實。武漢、黃石、宜昌、荊州等地對照《意見》,不斷強化港口的綜合樞紐作用,提升港口高質量發展水平,競逐一流,努力在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多式聯運及智慧港口建設等方面積極推進,并取得一定成效,譜寫了交通強國建設湖北港口新篇章。
攻堅克難 綠色港口步伐堅定
記者日前來到武漢化工園區,只見武漢化學品船舶洗艙站工地上,水上打樁機發出“哐哐哐”的響聲,現場緊張有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計劃2月份進行的水域工程打樁任務一度停止。在工程停擺的兩個多月里,江水上漲,原來鉆孔灌樁施工計劃無法進行,為不影響工程進度,施工方及時變更了原來設計方案,增加投資,將鉆孔灌樁改為鋼管樁,計劃今年建成投入運營。
這只是湖北搶時間加快污染治理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為強力推進綠色港口建設,武漢市港航管理局已在全市所有碼頭泊位配齊了生活垃圾接收設施,在集裝箱滾裝碼頭和砂石集散中心配備了油污水、生活污水接收箱,同時新建兩個污染物接收碼頭和10艘污染物接收船及青山洗艙站。武漢市港航管理局局長王傳凱告訴記者,他們還將開展老舊碼頭環保整治,要求所有老舊碼頭必須完成環境現狀影響評價,經環保部門認可后方可發放港口經營許可。
與此同時,武漢市港航管理局還積極推進港口岸電設施建設。他們按照交通運輸部岸電建設標準,聯合國網電力公司開展武漢港碼頭岸電升級改造工作,力爭2022年底前完成武漢港岸電設施全覆蓋。
說到碼頭岸電建設,湖北港航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宜昌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宜昌交旅集團對其所屬8個旅游港站船舶進行岸電建設,要求靠港船舶必須使用岸電。宜昌交旅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謝普樂告訴記者,目前秭歸茅坪港及太平溪港的岸電工程已全部建設完畢,其他港口岸電工程正在快速推進。現在秭歸茅坪港新、老港區可提供六個泊位,同時為6艘躉船、12艘大型豪華游輪提供岸電,為待航船舶供電容量共計7500KVA的岸電負荷;太平溪港可提供兩個泊位,可為2艘躉船4艘大型豪華游輪提供岸電,待航船舶供電容量共計2000VA的岸電負荷。中外游客對大型豪華游輪靠港使用岸電普遍反映較好,說不僅體驗到旅游的舒適溫馨,還減少了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治理船舶污染,荊州采取了政府埋單。據荊州港航局局長陳義宏介紹,政府采購是按照“市級政府主導、縣市政府主責、穩步推進、公開透明、競爭擇優、權責明確、統籌兼顧”的原則,拿錢購買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服務。具體由交通運輸部門負責政府采購工作,固體垃圾上岸轉運處置由城管部門負責,按船舶污染物水上接收企業交付量結算費用。油污水岸上轉運處置由生態環境局按船舶污染物水上接收企業交付量結算費用,交付時開具聯單(電子聯單),并建立臺賬。
陳義宏告訴記者,長江海事部門會對交付船舶按30%比例抽檢,統計核對聯單、臺賬。每月向相關部門通報統計信息及檢査情況,通過在荊州市中心城區先行試點免費接收,取得船舶污染防治良好成效,基本杜絕了污染物偷排情況,得到了船公司及過往船舶的一致好評。
補齊短板 多式聯運提速增效
《意見》提出,“以多式聯運為重點補齊短板。健全港口集疏運體系,促進不同運輸方式間有效銜接,重點解決鐵路進港‘最后一公里’問題”,這為發展多式聯運建設明確了發展路徑。
在陽邏武漢集裝箱鐵水聯運碼頭,武漢港發集團投資發展部部長梁文指著正在吊裝的集裝箱對記者說,陽邏鐵水聯運基地從2018年3月20日常態化運營以來,到發箱量紀錄被不斷刷新,實現了五個“零突破”:一是成功開通“滬一漢一蓉”外貿箱鐵水聯運線,運量漸進増長;二是成功打通新疆經鐵路運輸至陽邏下水到廣州的PVC集裝箱運輸通道,截至目前已完成運量近3000標箱;三是新增鐵路自備箱空箱還箱點服務,月均量達320標箱,輻射能力進步增強;四是投放7輛自營鐵水聯運短駁車輛,專用于集裝箱碼頭至鐵水聯運基地的公路短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促進一步“降本増效”;五是“云上多聯”智慧供應鏈平合成功上線運行,實現統一業務門戶、在線委托下單、全程可視眼蹤、動態信息查詢、鐵水聯運協同水水中轉調度、智能通關管理、供應鏈金融管理、標準數據交換等功能集成。
同樣,黃石新港也借助成功獲批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的契機,加快推動多式聯運落地實施。黃石新港副總經理張林中滿懷信心的告訴記者,“黃石新港將充分利用黃石市轄區300多公里企業鐵路專線,發展服務工業企業的港到門短途鐵水聯運;加強與湘江、漢江等長江支流港口的合作,拓展水水中轉業務,輻射漢中平原及湘江南岸;全面實施‘西進、東出、北上、南下’戰略,開通到川渝、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的長途多式聯運線路。通過多式聯運線路的開通,降低物流成本,擴大黃石新港輻射范圍,提升黃石新港綜合服務能力。”
技術引領 智慧港口快馬加鞭
武漢花山港是中國內河首個在港區實現無人駕駛轉運集裝箱的港口。記者在花山港智能控制室看到,操作人員發出指令后,集裝箱無人轉運車緩緩駛向集裝箱堆場吊裝地點,同時,車輛向岸橋司機發送信號,岸橋司機通過移動終端設備發出任務,集裝箱便精準地放置在無人轉運車上了。無人駕駛轉運車穿梭于港區,遇到紅燈或行人會自動停下來。武漢港發集團負責人表示,5G+智能網聯汽車將助力港口實現基于“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智慧轉型,讓船、貨、車真正實現互聯互通互動,為傳統港口實現智能化水平運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為加快智慧化港口建設,宜昌、黃石也在行動。宜昌港航維護中心歷經兩年潛心研發,于去年11月28日推出了船舶污染物協同治理信息系統微信小程序“凈小宜”,按照“標準規范、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要求黃石港也建立了綜合物流信息化平臺。
宜昌港航建設維護中心主任梅常春介紹,“凈小宜”是基于云服務、互聯網移動應用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的船舶污染物協同治理信息系統,不僅適用于長江全流域各海事部門,也適用于長江全流域各地方監管主體船舶污染物協同治理信息系統。它將行船、污染物接收船、污染物轉運單位和處置單位全程通過移動端操作,線上全閉環實時處理污染物交付、接收、轉運及處置,實現多部門全天候、全鏈條、全聯單、全覆蓋治理,可追湖、可預警、可調度、可協同監管,是通過大數據賦能監管部門提升協同監管能力的實踐案例。
黃石港建立的綜合物流信息化平臺,則是以黃石新港為核心,整合公路、鐵路、船公司、貨代企業、物流公司以及海關等聯檢單位信息系統,建立統一的港口物流信息平臺,提供信息查詢、信息發布、企業信用評價、大宗商品交易等服務,實現信息交換共享,促進與上下游產業的有效銜接、業務協同。
黃石新港副總經理張林中堅定的說,建設智能化港口,積極推進港口信息化建設,加快實現作業單證電子化和業務項目在線辦理,實施無人地磅、無人堆場、無人聞口等項目,正是黃石港不斷探索集裝箱港口機械自動化操作和港車協同的智能化系統的意義。
(來源:中國水運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