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港口十強中國占7席
2019-04-29 10:58:50
Landbridge平臺
小小的集裝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經濟學家》評論稱,如果沒有集裝箱,就不會有全球化。
據統計,當前90%以上的國際商品貿易是通過海上運輸來實現的,而集裝箱又是海上貿易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那我們今天聊聊中國集裝箱港口的競爭情況,看誰領風騷,誰最失落。
01.
首先我們看看全球港口的競爭情況。
1986年全球TOP20的港口主要分布在三個地方:北美4個、西歐4個和東亞8個。在東亞地區,大港主要分布在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韓臺港(新加坡屬于東南亞)。而中國大陸僅上海進榜,且位于18名。
30多年過去了,2018年全球TOP20的港口在哪里呢?
東亞11個、東南亞4個、北美僅剩1個、西歐3個以及迪拜。中國大陸吐氣揚眉,8個港口躍進了全球20強。
如果關注以上時代背景,不難發現,港口吞吐量的變化與歷次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密切相關。歐美轉向日本,到亞洲四小龍,到中國大陸,再到現在的東南亞。大型港口次第在這些地方出現。
如今我們會發現美英法日等發達國家很少有大港。這并非他們的港口衰退,也非國際貿易的減弱,而是新興國家對增量的龐大需求以及增長速度遠遠蓋過傳統大港。
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對手太強。這種“強”是有足夠的需求量支撐。而中國近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正是有足夠龐大的市場撐起了眾多大港。
02.
進一步細看中國的港口競爭情況。
全球百強中26個港口榜上有名。其中,中國大陸23個,臺灣2個以及香港港。如果看前10強,中國更是占據七席!大哉我國!
據來源:Alphaliner
第一,港口吞吐量的集聚度比機場吞吐量更加明顯,前五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約占全部的60%。
千萬級大港只有9個,分別是上海、寧波-舟山、深圳、廣州、香港、青島、天津、廈門、高雄。這很好解釋,海運受水域自然條件影響,內陸地區基本沒有條件參與排名。
南京、武漢等依靠長江,有少量內河貨運,但體量與沿海大港城市不可同日而語。也因此,北京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之一,在經濟發展關鍵指標中,港口吞吐量一項很吃虧。這一指標還直接影響了城市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海關稅收等競爭力。
第二,上海領銜?
上海港是絕對的龍頭老大。其集裝箱吞吐量是第二名的1.6倍,首位度挺高,是港口中的巨無霸,屬第一層級,是我國名副其實的國際航運中心,有傲視群雄的資本。
由于貿易量大而上海本土建港條件有限,因此租借浙江的大小洋山建設了洋山港區,成為了上海巨額吞吐量的保證。洋山港的行政歸屬于浙江管理,而船政、港務歸屬上海管理。這也造成了與第二港口寧波-舟山港的正面競爭,中間博弈復雜這里暫且按下不說。
第三,香港失落?
香港港,曾經的世界第一,如今有點落寞。近年集裝箱吞吐量持續下滑,跌破2000萬TEU,已經排在中國第五,世界第七了。
隨著大陸地區港口井噴式發展,以及深圳和廣州的正面競爭,香港港曾經作為中轉聯系人的角色被削弱。同時人力資源、土地成本高昂,專用碼頭泊位不足、缺乏港后拓展空間等問題,制約著香港港口的發展。除了香港,曾經世界TOP20的臺灣高雄、基隆港排名也在下滑,也算是失落之城。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香港的港口雖然有衰落之勢,但機場仍然穩居一線,旅客吞吐量在國內僅次于北京首都機場,貨郵吞吐量更是雄居全球第一。
第四,廣州爆發?
廣州港在千萬級港口中增長最快,成功超越香港晉身第四。近年來,在上海、深圳、香港等大港發展速度減緩的時候,廣州卻出現了穩定的相對高增長,并于2018年超過香港。
另一個高速增長的大港是寧波-舟山港。體量少的港口高速增長不難,多幾艘船舶停靠都能帶來不錯的增長。但要一個千萬級的港口在全球航運趨緩背景下能保持高速增長實屬不易。隨著廣州南沙港四期建設完成,吞吐量或將進一步上升。
第五,深圳港口吞吐量增長乏力,比去年下滑一名,被寧波-舟山港超越,不過深圳港憑借外貿優勢保持了巨額吞吐量,仍穩居前三,而且深圳港集裝箱的貨值較高,利潤率仍然穩居第一梯隊。
青島、天津、廈門排名不變,增長也中規中矩,三者的腹地和市場不及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未來的港口競爭中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此外,除了大連港接近千萬級,其余的港口體量偏少,很長一段時間內估計都難達到千萬級的體量,不足以對上述港口發起挑戰,就不一一點評了。
03.
事實上,港口競爭不僅僅看吞吐量,還要看這個地方對全球航運格局的配置作用,是否有能力掌控全球航運高端服務。
倫敦、紐約、東京等早已退出前20強吞吐量排名,但不影響他們仍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際航運中心。
根據權威的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2018年全球綜合實力前十位國際航運中心分別為新加坡、香港、倫敦、上海、迪拜、鹿特丹、漢堡、紐約、東京、釜山。
香港雖然在吞吐量上失落,但在航運金融、保險,航運經紀,海事法務與仲裁,航運組織聯盟等多方面保持較大優勢,是大陸港口短時間難以企及的。
因此,未來國內港口競爭除了關注提升量外,也必須提升核心服務軟環境,這樣才能在港口競爭中脫穎而出。
(來源:樂居買房)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