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整合潮向內陸蔓延,如何“破壁”?
2018-12-18 11:02:28
Landbridge平臺
從沿海省份刮起的港口整合大潮,正沿長江水道向內陸蔓延。
最新動向是:12月6日,安徽省港航集團有限公司揭牌,將整合省內10家港航企業。根據規劃,此次整合目的是打造全省對外開放的統一平臺,并將安徽港口群打造成為聯通東西部和長江中下游的河、江、海聯運樞紐。
就在上月,四川“三港整合”也傳來新消息——四川省交投集團和瀘州、宜賓兩市簽署瀘州港-宜賓港整合發展協議,以在投資、開發、運營等方面實現“一盤棋”。
這輪港口整合的背景是什么?
如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所說,推動港口資源整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也是搶占新一輪港口經濟競爭制高點的現實選擇”。有分析指出,各地為協調發展提升效益,陸續成立港口資產管理平臺,“一省一港”或將成為中國港口未來格局。
“港口整合是大趨勢。”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告訴自貿君:“現在一般是通過省交投或港口集團進行整合,形成實力比較強的整體,除提升自身實力外,跟外部合作時平臺更高,也更有討價還價余地。”
更重要的是,這不僅事關省際競爭,更事關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是一整盤棋,隨著長江運力日趨飽和,各省份要通過合作實現差異化發展,才能發揮長江經濟帶最大效用。
勢在必行
長江,全長6300公里,世界第三長河,我國唯一貫穿東、中、西部的交通水脈。它橫跨九大省市 中下游地區常年無冰凍,是聞名世界的“黃金水道”。
統計顯示,2005年至2011年間,長江干線貨物通過量從8億噸增長至16.6億噸,年均增長率達16.9%。
2017年,長江干線貨物通過量更達到25億噸,同比增長8.2%以上,穩居世界內河首位。
大江孕育大港。截至目前,長江干線共誕生14個億噸大港,包含581個萬噸級泊位。其間,長江水運條件也不斷改善。比如,在上游地區,重慶至宜賓航道維護水深從1.8米提高至2.9米,達到III級航道標準。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讓庫區航道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至2016年底,三峽壩區斷面貨物年通過量突破1.3億噸。
數據顯示,2016年,長江完成航運量是美國最大河流、世界第四長河——密西西比河的4倍,但長江航運功能依然受到諸多制約。
此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總結稱:“長江下游航道‘卡脖子’,不適應大型海船進江和江海直達需要,中游航道‘腸梗阻’,上游航道‘瓶頸’,這些造成了長江航道不暢。”
比如,在三峽,船閘極限通過量1.7億噸即將被突破。自貿君從不少物流企業處了解到,在三峽排隊過壩的船只常常“排起長隊”,等待時間甚至達5天之久,大大降低運輸效率。
江上的問題,根源在岸上。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綜合研究室副主任樊一江指出,長江沿岸港口的同質競爭,已經延伸到“每個縣”這樣的細小單位上。這種惡性競爭,使航運難以得到有效協調,岸上資源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可以說,整合港口已經到了十分緊要的地步。
今年8月,交通部印發《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將修編《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完善各港總體規劃寫進計劃表。其中特別提出,將推動成立省級港口企業集團,加強資源整合,促進區域港口一體化運營。
在彭智敏看來,江蘇等沿海省份港口整合,能夠為上游港口發展帶來新機遇。通過上下游聯動,推動整個長江水域經濟發展。
從哪突破?
但港口整合,絕不是各個港口簡單相加。
先看港口本身的問題。一直以來,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后方腹地經濟和產業結構趨同等原因,港口與港口之間同質化競爭,區域港口運能結構性過剩問題十分嚴重。
比如,山東日照港和江蘇連云港港,兩地海上距離僅30多公里,且主要貨物都是鐵礦石,這種距離近、產品同質化導致的“掐架”現象,并不少見。
有業內人士感慨,如今的港口功能與過去的港口功能相比,已發生“質的改變”,現代港口競爭正演變為港口所參與的供應鏈之間的全方位競爭。于是,統籌與協調,成為港口整合的關鍵。但對于長期獨立發展的港口而言,協調并非易事。
以港口大省江蘇為例,蘇州、連云港、淮安等都是億噸大港,每個港口產生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量龐大,匯總起來更無法想象。因此,江蘇港口整合,龐雜的“信息”便是統籌協調的第一座大山。
自貿君也注意到,在港口整合過程中,“全省智聯港航新模式”是江蘇打出的一記重拳。江蘇省港口集團董事長王永安解釋,港口“一體化轉型發展”,歸根結底是資源整合。
“這不是資產的簡單組合,而是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將各港口的生產、經營、管理等要素有機統一,將大量碎片化貨源、客戶、航線、航班、鐵路等信息歸納集中。”
不過,彭智敏也指出,港口推進信息化要注意一個問題,“很多港口都在推動信息化,但往往是各成體系,這是不利的,需要形成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
當前,無論安徽、江蘇還是四川,“加快形成港口投資、開發、運營全省‘一盤棋’格局”,都是當務之急。以信息化為“利刃”破除原有屬地壁壘、打破數據孤島,不失為有效方式,但具體效果如何,還需等待時間檢驗。
更進一步說,要讓長江經濟帶發揮更大效用,除了省內港口整合,還需破除省際競爭思維,進行差異化發展與合作。而要走到這一步,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