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億噸大港的崛起
2018-10-09 10:28:40
Landbridge平臺
港口是臨江城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可以說,它不僅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更是城市經濟發展由“內向”轉為“外向”的見證者。 在張家港港務集團碼頭,在這一段2.8公里的碼頭岸線上,建設有12個萬噸級的泊位,整個碼頭的年吞吐量可以達到6600萬噸,但是早在改革開放以前,這里還是一個僅僅擁有兩個浮碼頭的小港口。
外輪駛進張家港對外開放的大門 1968年,張家港運河的入江口,被國家選定為上海港的戰備港和分流港,港口發展也一直處于閉塞的狀態。直到1982年,改革開放的東風給張家港港吹來了發展的新機遇。當年11月,張家港港經國家批準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成為長江流域最早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第二年5月,港口迎來了第一艘外籍船舶。“日本商人號”,從此以后,外貿船只越來越多。
外輪駛進了張家港對外開放的大門,港口的發展從此駛上了快車道。1996年,張家港創辦全國第一個內河型保稅區,2000年,張家港口岸擁有對外開放泊位27個,吞吐量2057.5萬噸。為了找到差異化發展之路,港務集團開始主攻“木材、煤炭、礦石、件雜貨”四大主力貨種,并逐漸發展成為全球唯一的全材種木材進口港和全國最大的名貴木材交易基地。
主攻進出口貿易 港口貨物吞吐量逐年提升 港務集團碼頭爭做鰲頭,其他碼頭企業也不甘落后,開始主攻羊毛、棉花、肉類等特色貨種的進出口貿易,就這樣,張家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逐年提升,到2006年,已經成為全國縣域口岸第一個億噸大港。此后,長江流域首條直航東南亞的件雜貨班輪航線、前往韓國仁川的集裝箱班輪航線相繼開啟,張家港港一步步發展成長江流域最大的國際貿易商港。
如今,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總遵循,張家港港將集約節約利用長江港口岸線資源,不再用港口吞吐量衡量港口的競爭力,督促企業加大安全環保方面的投入,通過信息化手段,智能化尋訪等來加大對港口碼頭企業的監管。
(來源:荔枝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