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集團:打造“港口為主 適度多元”的發展格局
2018-07-20 10:40:31
Landbridge平臺
自2006年整體上市12年來,上港集團(600018,股吧)凈利潤已增長近四倍至115億元,穩居行業榜首。2017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萬標準箱,連續八年穩坐年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主要經營指標居行業前列。公司一路走來有哪些經驗?未來如何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
日前,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采訪團走進上港集團(600018),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對話上港集團總裁嚴俊,請他分享對港口業的理解與上港集團的發展之道。
堅持科技強港
核心技術均“中國智造”
上海港近幾年發展最大的優勢是來自于整個區域經濟對港口的支持。整個長三角腹地,包括長江流域集中了中國外向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其中眾多外貿企業為港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源。
周一:上港集團自2006年上市至今,在踐行高質量發展這一條路上有哪些經驗?
嚴俊:上港集團多年來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公司母港集裝箱吞吐量自2010年起連續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并跨入了4000萬標準箱(TEUs)的新階段,主要經營指標居行業前列。
要談經驗,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幾方面:首先,一個港口的發展要和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契合。上海港地處整個中國海岸線的中端,如果把中國海岸線形象地比喻成一張弓,那長江便是一支箭。上海港近幾年發展最大的優勢是來自于整個區域經濟對港口的支持。整個長三角腹地,包括長江流域集中了中國外向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其中眾多外貿企業為港口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源。地理位置和經濟腹地的優勢成為上海港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其次,要堅持科技強港。去年12月10日,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開港試生產,作為全球最大的單體全自動化碼頭,作業岸線長約2350米, 共有7個集裝箱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初期為400萬標準箱,遠期為630萬標準箱。根據規劃,洋山四期最終將配置26臺橋吊、120臺軌道吊、130臺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整體作業能力為全球第一。
同時,洋山四期使用的核心技術均為“中國智造”,包括采用了國內企業自主設計制造的橋吊、軌道吊和AGV等自動化裝卸設備。在最為核心的控制系統方面,采用由集團下屬的軟件公司自主開發的全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TOS系統),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并且,洋山四期本身還是零排放的綠色碼頭,使用的橋吊、軌道吊、AGV均采用電力驅動等。
第三,集團擁有一支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員工隊伍。上海港是個百年老港,有了這樣一支技術、操作、能力達到一定水準的員工隊伍,也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最后,作為上海市國資委旗下實現整體上市的國有控股企業,整體上市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法人治理機制,決策機制也更為完善。
周一:公司已是國內行業的第一,在全世界也處于領先,從全球范圍看,有沒有對標的同行企業?
嚴俊:對港口企業來講,和我們類型相同的主要有新加坡港務集團(PSA),和記黃埔(HPH),馬士基碼頭(APMT),還有迪拜世界(DPworld)。
根據對標比較,這幾年在整個資產規模、凈資產收益率、港口作業效率等指標上,上港集團基本上處在前三位。另外,資產規模、港口主業的盈利能力等其他指標也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
建“互聯網+”平臺
公司謀轉型
隨著公司的發展,光靠碼頭主業來支撐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夠的,在整個產業鏈的縱向和橫向,都有很多和碼頭相關的產業可以去耕耘,縱向可以去做航運、物流鏈倉儲等相關產業,橫向則可以做其他產業的開拓。
周一:公司凈利潤從2016年的60多億躍升到了2017年的110多億元,未來如何繼續保持這樣的盈利能力?
嚴俊:要保持持續的盈利能力,面臨了諸多挑戰。總體來看,近年來上港集團在業務布局上的戰略是“鞏固主業,適度多元”。隨著公司的發展,我們認識到,光靠碼頭主業來支撐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夠的,在整個產業鏈的縱向和橫向,都有很多和碼頭相關的產業可以去耕耘,例如縱向可以去做一些航運、物流鏈倉儲等相關產業,橫向則可以做一些其他產業的開拓。
上港集團需要在其他領域,包括在業務創新方面多動腦筋,可能新的利潤增長點也能夠不斷涌現。例如,我們現在依托互聯網+技術做了一些平臺建設,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致力于打造三個平臺。一是以設備交接單、電子化為契機的覆蓋全產業、全過程的平臺建設,客戶從門點開始,到裝箱、運輸、報關等所有信息都錄入到這個平臺,來進行業務的申報、集裝箱的進港、海關查驗、裝船,直至離開碼頭。整個過程中,客戶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看到貨物狀況,所生成的產業鏈上所有的數據可以為各方所用。二是集卡預約平臺建設,主要是來解決通過公路進入上海港的集裝箱集疏運方式,建成后可以像打車軟件一樣對集卡進行預約,使集卡的使用效率最高,有效降低它在道路上行駛、等待的時間,從而降低排放,使社會成本降低、社會效益提高。三是推進長江支線服務平臺建設,去年上海港4023.3萬標準箱的集裝箱吞吐量中,有約四分之一的箱量來自于長江流域,該平臺建設是希望實現客戶托付集裝箱就如同買機票一樣便利,打開網站、平臺,根據客戶自己的需要,可自主選擇方案。這三個平臺的建設也將會為上港集團今后的利潤、效益增長起到重要作用。
當然,我們也不會排除對一些和港口相關或者好項目的投資。總體看,要持續穩定地維持在百億元以上盈利,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周一:國內沿海的很多省份港口資源在整合,上港集團對國內外港口資源有沒有一些整合的思路?
嚴俊:我們和其他兄弟省市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一是上海港本身就以集團的形式完成了整合,上海對外港口經營集裝箱業務就是上港集團。其次是我們對長江流域的重視。上港集團有長江、東北亞、國際化三大戰略,其中長江戰略從2001年開始實施。經過近二十年努力,和長江流域主要的中心港口都建立了一定的投資關系,例如對九江港務持股比例已超90%。另外,還參與了多地的碼頭建設。這樣的整合也是突出了長江經濟帶既是對上海的支持,同時上海也對長江經濟帶整個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引領作用,所以說整個長江經濟帶和上海港是密不可分的關系。
周一:從公司角度看,目前在成本這一塊,有沒有面臨一些上漲的壓力,比如土地、勞動力、資金等各方面成本,是否有措施來對沖成本上漲壓力?
嚴俊:應該說成本上漲是一個必然趨勢,比如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物料成本。上港集團主要從幾個方面來應對: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運用科技手段來降低成本。以洋山四期和臨近的盛東公司做比較,盛東公司有3000米岸線,洋山四期是2350米岸線,雖然有650米差距,但是兩者在人工成本上的差距非常明顯。盛東目前工作人員約1000人,而洋山四期在編人數僅約220人,在機械全部到位情況下員工也基本在300人左右,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當然,初期購置設備、開發軟件有成本,但用十年、二十年時間跨度來衡量,成本會明顯下降,而且與傳統碼頭相比,作業效率也具備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三是我們還要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盡可能地把管理扁平化,優化決策流程來降低成本。
四期全部投入運營
吞吐能力有望達4500萬標箱
世界經濟貿易增速放緩,低速增長將成為常態,未來支持港口業務高速增長的市場環境已不復存在,更多將依靠技術進步,創新驅動成為港航業轉型發展的主要動力,多元發展、互聯網、大數據應用是趨勢。
周一: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新科技對于傳統工作崗位替代,在全球很多行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上港集團跟國外自動化碼頭相比,差異在哪里?
嚴俊:世界上現有的自動化碼頭,主要工藝類似,根本的區別有三點,一是規模,現在國外已經投產的自動化碼頭基本都是單船作業,雙船作業較少。洋山四期目前可以做雙船作業,今后雙船作業將成為常態,并實行三船。從單船到雙船,再到三船,整個處理的信息量要成幾何級數增長,對系統的處理能力、硬件要求都不一樣。二是,我們的系統是自主開發,自由度、響應度均存在優勢。三是,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的設計,是按照上海港港口中轉比例較高的特點來進行平面設計,對效率提升起了決定性作用。
周一: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公司是否還有新增碼頭吞吐能力規劃?
嚴俊:上海港目前碼頭能力是適應整個港口吞吐量需求的。去年集裝箱吞吐量為4023.3萬標準箱,初步判斷,在洋山四期全部投入運營后,吞吐量有望達到約4500萬標準箱。另外,我們將進一步挖掘潛力,在現有碼頭的基礎上,把一些泊位利用率提高。
周一: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仍然呈現放緩趨勢,全球化進程受阻、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港航市場持續低迷等諸多因素也使港口主業面臨考驗。公司對此如何看?
嚴俊: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貿易全球化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解決中美貿易爭端我們非常關心,我們相信兩國領導人的智慧。
世界經濟貿易增速放緩,低速增長將成為常態,未來支持港口業務高速增長的市場環境已不復存在。港口吞吐量仍將保持增長,但增速會有所下降。港口市場競爭環境與方式的變化,更多將依靠技術進步,創新驅動成為港航業轉型發展的主要動力,多元發展、互聯網、大數據應用是趨勢。
周一:去年6月,同盛集團將上港集團15%股權協議轉讓給中遠海運集團,后者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之后,上港集團與中遠海運集團共同啟動對東方海外的430億元全面要約收購,請您介紹一下相關情況。
嚴俊:和中遠海運集團的股權合作,中遠海運集團受讓15%上港集團的股權,是基于中遠海運集團和上港集團存在戰略趨同性。中遠海運每年在上海港貢獻的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是第一。
去年,上港集團下屬子公司與中遠海運集團下屬子公司向東方海外全體股東發出收購要約。我們希望借助中遠一起走出去,強強聯合,相信未來雙方還會有更多的合作。
通過創新來回報投資者
上港集團的發展離不開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支持是來自于股東,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業務創新,來增加企業的盈利能力,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
周一:公司是2003年改制、2006年實現整體上市,到現在已有12年了,上市以來,經營得也很好,目前公司市值約1500億,累計分紅超過300億,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回報。上市給公司帶來了哪些積極的影響?公司國企改革探索方面有哪些思路?
嚴俊:上市應該說是上港集團這些年在國企改革、法人治理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體現。首先,對企業的影響,就是要求企業管理更規范,企業的所有一舉一動,都可以通過報表、對外的公告真實披露在市場面前。其次,上市后,公司融資渠道、手段更為豐富了。第三,對公司管理上的要求更高,管理層級更趨于扁平化。第四,對于從業人員、管理者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上港集團在2015年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成為上海國有控股企業中首家推出員工持股計劃的上市公司,這讓企業員工深切體會到了作為企業主人翁的感受,對于企業來說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周一:上港集團現在有約25萬名股東,股東對公司的發展貢獻很大。請您對公司股東說幾句話。
嚴俊:上港集團的發展離不開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支持是來自于股東,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業務創新,來增加企業的盈利能力,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
(來源:證券時報)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