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C: 兩年內 全球前30大集裝箱港口生產效率僅提升
2016-10-09 11:14:48
Landbridge平臺
根據IHS Markit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兩年內,全球前30大集裝箱港口的生產效率水平并未出現明顯的改善,甚至部分港口出現生產效率水平下滑的跡象。
由全球74%的船隊運營商提供的港口掛靠數據以及首次使用的船舶跟蹤衛星提供的數據綜合顯示:2016年上半年與2014年上半年相比,全球前30大集裝箱港口生產效率水平僅提高2%。
CIT咨詢公司的合作伙伴Andy Lane對此表示:“除了少數部分有所改善外,整體并不十分樂觀。”
本文的港口生產效率是指每艘掛靠船舶的集裝箱移動數量除以船舶到港至離開泊位的總時間。
其中,地中海主要港口的生產效率水平跌幅最大。在港的平均時間由4.2小時提升至8.3小時,以及泊位的生產效率下降12%的綜合作用,導致該區域整體的港口生產效率下跌30%;東南亞主要港口的泊位生產效率提升6%,但是受船舶平均在港時間由5.6小時增至7.5個小時的拖累,該地區的港口生產效率總體下跌3%。
Lane表示:“大多數港口生產效率的下跌出現在2015年。因此,2016年上半年略微反彈,但此次反彈并不足以表明從長遠來看的增長勢頭。”
而一些區域的主要港口的生產效率水平也有所改善。北美主要港口的船舶平均在港時間減少2.1小時,抵消了泊位生產效率減少的13%,港口生產效率水平整體提升39%;北歐的主要港口同樣得益于船舶平均在港時間減少2小時,使得港口生產效率提升17%。
Lane稱:“提高中轉船舶的靠港、靠泊時間,船、貨、港三方共贏的追求。因為,中轉船舶航行時間越多,消耗的能源越少,既能降低排放量,也能提高船舶的準點率。對于碼頭來說,未投入額外的資金,船舶周轉率提高可為碼頭提供額外的產能,以此可能增加單位稅前利潤。”
除此之外,數據還顯示:非洲、北歐以及大洋洲的平均等待時間有所延長,而亞洲東部、東南亞、地中海以及拉丁美洲的平均等待時間有所降低。
2014年上半年至2016年同期的全球大多數區域的相對泊位生產效率(Relative Berth Productivity)有所下降,其中中東、地中海、北美及北歐地區分別下降10%、10%13%及1%;而亞洲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所好轉。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