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風口當前,船配業難“淡定”
2016-08-24 14:22:01
Landbridge平臺
復雜而嚴峻的世界經濟形勢,以及仍未走出低迷的國際航運和造船市場,使船舶配套產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目前,船配市場上已經呈現出“一單難求”的局面,船配企業生存發展可謂步履維艱,走出困境是迫切需求。與此同時,對照我國由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的實際和要求,船配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也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印發《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簡稱《行動計劃》),顯然激起了船配產業的漣漪,也為其指明了前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行動計劃》的出臺非常及時,而且直擊要害,如果船配業可以對照其要求完成產品研發和裝船率等目標任務,將有望兼顧短期和長遠利益。如此一來,作為船舶工業核心的船配業才能最終攥成“硬拳頭”。
鎖定目標 抓住機遇
為了盡快提升我國船用設備配套能力和水平,支撐造船強國建設,《行動計劃》此次主要從產品研發和裝船率等方面提出了發展目標,包括到2020年,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服務體系,關鍵船用設備設計制造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高技術船舶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60%以上,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達到80%,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大國。到2025年,目標則直指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強國。
基于船配業的發展現狀,這樣的目標設定對整個產業來說既令人振奮,又傳遞了不小的壓力。眾所周知,國內絕大多數船配企業在研發能力上有所欠缺,船配設備的技術、質量落后于國外產品。這樣一來,在與國際知名船配品牌同臺競爭的過程中,我國船配企業就難以確保競爭優勢,一個集中體現就是船配設備裝船率不高。據了解,韓國、日本的船用設備本土化裝船率分別高達85%以上和90%以上,而我國船用設備距此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領域,本土化裝船率尚不足30%。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金鵬表示,本土化船用設備裝船率不高,一直是我國船配產業面對的客觀現實,然而改變這種現狀著實不易,一些瓶頸制約亟待打破。此次《行動計劃》提出實施“五大工程”,包括船用設備創新工程、船用設備質量品牌工程、船用設備示范應用工程、關鍵零部件強基工程、制造能力提升工程,并且對船用低速機、中高速機、電力推進系統、燃氣輪機、噴水推進裝置及油船貨油區域相關設備不同船配設備提出了具體內容,這些內容正是針對我國船配產業存在的瓶頸問題,因而可以說,《行動計劃》切中要害,而且充分表明國家層面對于做大做強船配產業的重視,為產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政策機遇。除了政策方面,當前整體較為不利的市場環境中其實也孕育著機遇。
當然,機遇總是稍縱即逝,那么我國船配企業應當何去何從?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包張靜建議,我國船配企業應從《行動計劃》提出的五大工程入手,加快推動供給側改革,具體可從四個方面搶抓機遇。首先,抓住當前國家大力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機遇,通過高層次的國際資本運作加快補足產業短板。其次,關注新一代信息革命帶來的相關產業機遇。再次,抓住相關政策紅利,加快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一方面充分利用《行動計劃》中加大船用設備研發支持力度以及相關財稅金融優惠政策帶來的利好;另一方面積極參與船用設備研制及示范應用項目,推動首臺套重大關鍵系統和設備的裝船和產業化。最后,抓住當前綠色發展主題,促進產品向綠色節能方向升級。
多方合力 不畏路遠
在艱難的局面中,船配市場上仍然有一些亮點呈現。去年,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收購了芬蘭瓦錫蘭旗下的二沖程發動機業務,同時完善了全球網絡,增強了客戶服務能力。此外,通過近年來的不斷努力,我國船配企業在產品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例如,海洋平臺上重要的齒輪箱系統和定位系統等從主要靠進口轉為自主產品得到實際應用;此外,國產壓載水處理裝置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都是我們進一步朝著《行動計劃》所提出更高目標前進的基礎。
要讓船配設備和品牌在國際上“叫得響”,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仍將是必不可少的,《行動計劃》對此也有所提及。金鵬結合過去的實踐經驗認為,我國船配企業在這方面應當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搞自主創新,尤其是在壓載水處理裝置等比較新的產品領域,國內企業應當了解市場發展趨勢,及早動手,大力研發;另一方面,一旦有合適的機會,仍然要通過收購、合資合作、許可證引進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國外傳統船配品牌的優勢實現自身發展。
中船重工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升江表示,《行動計劃》提出的產品研發方面的目標實現起來問題不大,一些相關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中。實現起來較為困難的也許是裝船率和市場占有率方面的目標,而這有賴于各方更加有效的工作以及更多的努力。
讓各方攜手提升船配產業的競爭力,這種看法已經得到了船配業界的普遍贊同。具體而言,首先,船配企業應當按照《行動計劃》的要求,積極完成其中的任務目標,同時更好地考量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其次,要借助船廠的力量和優勢提高本土化船用設備裝船率,而船廠方面也應當有這種意識,給予大力支持;再次,船配企業還應當盡可能爭取船東方面的支持,這就需要相關企業、行業協會等加強對國內外船東的宣傳;最后,在《行動計劃》印發之前,國家已經出臺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等相關政策,對船配設備發展進行支持,這些政策應當盡快落地。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