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內河“水水中轉”短板亟待補齊
2016-06-01 14:19:15
Landbridge平臺
對于長三角地區而言,要讓內河運輸動起來,內河集裝箱運輸是風向標。
然而,近日記者從上海市航務管理處獲悉,2015年上海港吞吐量3653.7萬TEU,其中水水中轉為1644.2萬TEU,比例是45%。而通過長三角小內河中轉的量只有29萬TEU,僅占1.76%。
“水水中轉”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集疏運方式,能有效實現物流的時效性和經濟性,增強多種運輸方式的深度融合,并有助于解決公路中轉造成的城市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問題,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
那么,面對內河“水水中轉”的短板,上海港將如何破題?
小內河“水水中轉”捉襟見肘
上海是一個水網地區,河網密布、水量充沛,上海地域面積有6340.5平方公里,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航道196條,總里程2074公里。
2015年上海小內河集裝箱運輸總量(不包含垃圾集裝箱)為29萬TEU,比2014年的25.8萬TEU增加12.4% 。航線主要經由安吉、嘉興、無錫三地進出上海,其中浙江杭嘉湖地區內河集裝箱運輸需求凸顯,運量呈現高速增長勢頭,安吉方向為16萬TEU,嘉興為12萬TEU,無錫為1萬TEU。
“上海內河雖然地處江南水鄉,航道多、里程長,但由于高等級航道不多、船流密度過于集中、陸路交通壓力等多種原因,使得現在‘水水中轉’并沒有成為貨主們的首選。”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局長丁小平告訴記者,2015年上海全港集裝箱吞吐量 3653.7萬TEU,其中水水中轉比例為45%,即1644.2萬TEU。而通過小內河中轉的量只有29萬TEU,僅占了1.76%,其余都是通過長江干線及沿海中轉的。“為此,長三角小內河在上海港的集疏運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
“上海市每年有2000萬TEU通過陸路運輸進出上海港,而通過長三角小內河的集裝箱只有30萬TEU都不到,這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疏運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不小影響。”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
記者了解到,事實上,“水水中轉”是世界上許多集裝箱樞紐港的主要集散方式。目前,新加坡、鹿特丹、安特衛普等國際大港的“水水中轉”比例都在50%以上,內河集疏量也占到總量的20%以上。“在這一方面,上海一直顯得捉襟見肘。”
“先天”與“后天”不足成瓶頸
記者了解到,原因首先是長三角內河集裝箱運輸存在“先天”不足。
“拿時效性而言,如果把長江干線比作是一條公路干線,那么上海港本身是整條長線干線以及長三角地區集裝箱運輸的‘最后一公里’。在這‘最后一公里’范圍內,貨主更關心的是到達的時間而不是運輸的成本。”丁小平解釋說,上海到嘉興110公里、到無錫120公里、到安吉250公里,從這些城市運輸集裝箱進上海車程不過幾個小時,在這么發達的公路交通網面前,動輒論天的水路運輸在時效性上無法攀比。
其次是成本問題。近年過陸路集卡的運價持續下跌,又有各種補貼,水路價格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再加上陸運“即到即運”“門到門”的運輸模式減輕了貨主的倉儲堆放壓力,水運運價已難再吸引客戶了。“尤其是大量小企業一次只有一至兩箱貨量,對貨主而言本身也不可能享受到水路運輸‘量大價低’的優勢。”丁小平說。
此外,上海市內河水上集裝箱運輸還存在著“后天”不足。“首先是內河碼頭建設落后,存在規模小、分布散、設施設備簡陋、技術管理水平落后、公共服務能力較低等短板。”上海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更有甚者,內河集裝箱碼頭與外港集裝箱碼頭銜接不暢,專門的碼頭和錨地不足。通往外高橋集裝箱港區的趙家溝航道已建設完成,但內河集裝箱港區并未啟動;蘆潮港的內河集裝箱港區建設已部分建設完成,但通往蘆潮港的大蘆線航道尚未建設完成。”
丁小平表示,內河集裝箱船型標準化及航道建設問題也成為制約內河“水水中轉”的頭痛問題。“目前內河集裝箱運輸市場進入的門檻較低,內河集裝箱船舶噸位小、技術含量低、缺少規模競爭力。另一方面,大型的集裝箱船舶又無法在小內河推廣,各地的航道建設進度和標準不一,本市內河航道也存在大型集裝箱船舶難以進出的問題。”
集裝箱“棄陸走水”任重道遠
為更好推動長三角內河集裝箱運輸、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2013年,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參與成立了長三角內河集裝箱運輸發展聯席會議機制,秘書處設在上海市航務管理處。
隨后,多方協力,首先解決了船員配員高的問題,2012年7月交通部海事局下發《關于調整部分內河水域集裝箱船舶最低安全配員標準的通知》,允許小內河集裝箱船舶配員從原來的6—7人減少到4人,配員標準的調整,有利于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極大利于內河集裝箱運輸發展。
其次,出臺了鼓勵集裝箱運輸“棄陸走水”的財政補貼政策。2014年上海市交通委、市財政局聯合發布《上海市調整優化航運集疏運結構項目資金管理實施細則(暫行)》,該辦法對在上海港開展的長江支線集裝箱班輪項目、發展長三角內河水運、鼓勵江海聯運等項目進行扶持。2015年對涉及經營小內河的集裝箱航運企業4家和港口企業1家實施了補貼,補貼金額共計1823.3萬元,其中對內河航運企業發放911.7萬,對培育長三角內河集裝箱運輸市場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仍是杯水車薪。
業內資深人士建議,若要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首先要對路上集卡運輸設置一定限制,同時水路集運給予相應政策引導,如運營補助、減免稅費等。此外,目前上海市內河高等級航道與江浙地區尚未對接,航道條件難以滿足大型內河集裝箱船舶的進出要求,應該加快幾條連通內河與外港集裝箱碼頭的航道建設,為內河集裝箱船舶標準化、大型化提供條件。
“內河集裝箱運輸是以‘點到點’運輸方式實現的,是一項關聯性很強的運輸方式,最終決定運輸效率的不是整個運輸環節中最好的部分,而是最差的那一環。”丁小平指出,“因此,建議通過‘互聯網+物流’交易平臺建設,來協調貨物和運力之間的配送關系,實現物流業的變革轉型。”
業內專家指出,為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疏運體系建設,達到集裝箱“棄陸走水”的目標,必須就市場政策、法規制度、航道瓶頸、財政補貼等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統一操作辦法,最終才能打造出一條真正的上海內河“水上高速公路”,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