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的未來很有趣(附圖)
2013-12-28 17:28:34
Landbridge平臺
丹麥海事局局長Andreas Nordseth
劉俊
船員出身的丹麥海事局局長Andreas Nordseth對航運業快速發展表示驚嘆;對當前的危機認為有挑戰也有機遇;對中丹海事業深化合作充滿信心。
應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之約,丹麥海事局局長Andreas Nordseth于11月28日飛抵上海,參加“2013上海航運交易論壇”并發表演講,他向與會嘉賓介紹“藍色丹麥”的海運戰略。
參會前夕,Andreas Nordseth接受本刊記者的專訪。他回顧了自己幾十年的職業生涯,對全球化航運業的發展表示驚嘆;認為中丹海事業在很多方面都有深化合作的可能;他用“有趣”來形容航運業未來的發展。
Andreas Nordseth特別向記者表示,丹麥將于明年10月在哥本哈根舉辦“丹麥海運日”。丹麥是一個重要海洋國家,因此,丹麥政府和業界共同確立了把丹麥作為歐洲海事中心的目標,“丹麥海事日”是走向這個愿景的重要步驟。
記者:制定“藍色丹麥”海運戰略的由來是什么?其中包含哪些重要因素?
Andreas Nordseth:近幾年來,丹麥面臨周邊市場的眾多挑戰,如何才能保持經濟增長和人民就業水平是丹麥政府一直考慮的。2011年,丹麥政府判斷認為,丹麥航運業很強,具有行業競爭力,因而制定了相應的海運戰略。
航運業在丹麥經濟中非常重要,丹麥航運集群占丹麥出口總量的24%、國民生產總值的10%。丹麥人口只有540萬,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但丹麥的經濟整體而言非常開放,航運業同樣如此。
“藍色丹麥”海運戰略強調三個重要因素,就是“3T”,即稅收(Tax)、技術(Technology)和人才(Talent)。稅收方面,丹麥政府盡量讓稅收政策更靈活和具有吸引力,而對于航運業這樣的長期行業來說,當然希望稅收政策能夠穩定。技術方面,就是如何使用技術讓航運業更加便利化,我們希望丹麥的基礎設施對航運從業人員具有吸引力。比如說,由丹麥政府和企業共同合作來達到新的環境需求。人才方面,必須要有合適的人才完成航運業各種科研項目,這些人才必須掌握豐富的行業知識。
在“藍色丹麥”海運戰略中,丹麥政府確定了38個詳細項目,非常明確地標注哪些項目需要及時報告,哪些項目是政府需要推進的。
要說明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丹麥政府制定的“藍色丹麥”海運戰略中,明確政府可以支持航運業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的航運基金也支持一些項目建設,但并不直接大規模地支持實體企業。
記者:“藍色丹麥”海運戰略是長期規劃還是短期規劃?是否類似中國的五年規劃?
Andreas Nordseth:我非常了解中國的五年規劃,在我的印象中,“藍色丹麥”與中國的五年規劃很相像。在丹麥政府確定的38個詳細項目中,有一些項目明確了完成期限,還有一些項目設定到2020年的最終目標,即政府希望2020年這些產業達到什么狀況。
基于“藍色丹麥”海運戰略,我們意識到必須擴大國際合作范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全世界都意識到,丹麥非常歡迎全球航運業投資人,尤其是境外投資人,如果他們想登陸歐洲,丹麥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記者:丹麥是北極理事會成員國,中國今年也已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國。您如何看待北極航運的未來發展?您認為中國在其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Andreas Nordseth:作為北極理事會成員國,丹麥當然非常歡迎中國的加入。中國是一個航運業非常發達的國家,我們非常希望中國能夠在其中發揮作用。
預測未來,我個人非常確定的是,開發北極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區域,有很多資源。我們看到北極圈冰層在融化,這就意味著可以在那里開辟新航道,如果利用其中豐富的資源,勢必會有更多的航運活動發生。從航運的角度來說,北極圈存在很多機會,當然也存在很多問題,因為這個地區太特殊,比如說環境很敏感,必須維護其可持續發展。
唯一的問題就是時間問題,我不確定這樣的情況何時會發生,也許明年,也許五年后。雖然北極圈冰層在融化,但我們發現在北極北面,又有很多冰聚集在一起,所以說很難預料。只有在經濟上具有可持續性發展時,才會去開發北極圈。
記者:如何看待中丹海事業的未來合作?
Andreas Nordseth:首先,我非常欣賞中國與丹麥之間的合作。中丹海運協定早在1974年簽訂,明年會有一個40周年的紀念活動。除了航運方面的合作,中丹貿易方面合作可以追溯到更早,我期待這種合作在將來有更多成果。我確信未來中丹海事業合作一定會繼續深化。
目前,丹麥和中國的航運主管當局已建立定期交流機制,每年都有很好的規劃并就諸多話題交換意見。我們與IMO等國際組織有很緊密的聯系,可以說,中丹海事業合作已在一條健康的道路上發展。
記者:您之前擔任過船員、航海學院教師,到如今擔任海事官員,您如何評價過去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以及航運業在此期間發生的變化?
Andreas Nordseth: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好好審視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我的印象是,航運業在過去的發展中越來越全球化。所謂全球化,就是尋找一個既便宜又效率高的生產基地,然后尋找一個價格很貴的地方把東西賣掉,這就是我理解中的全球化。這其中,航運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梢钥吹剑^去二十年,航運業本身就變得更加全球化,航運企業可以向全球銀行借錢,可以到全球船廠造船,可以掛各種各樣的船旗,也可以招聘各國的船員,我認為航運業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
當然,對于航運業最為直觀的印象就是船舶變得更大更快,如今船舶的規模尺寸是二十年前無法想象的,同時對安全、安保和環境的意識也增強很多。我記得自己服役的最后一艘船舶是集裝箱船,當時的營運效率與現在差距巨大。
全球化過程帶來很多機會,當然也有很多危機,中國和丹麥都處于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清醒意識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做什么。
記者:您認為航運市場未來有何挑戰?
Andreas Nordseth:后金融危機時期,航運企業處境較艱難,全行業面臨運價過低和運力過剩的挑戰,但是我仍然相信,航運業還是有非常強的實力,還是能夠找到新的發展道路。歷史也不斷證明,航運業有希望找到新的發展途徑,當然這條路會走得很艱難。除此,我認為航運業還面臨環境問題,業界已經將船舶能效問題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減排也非常重要,包括船舶如何減少排放硫化物、氮化物,減少壓載水污染,業界正在為之努力。此外,未來還會有一些“很有趣”的發展,比如說LNG等新能源產生的變化,我不太確定,但是無疑會“很有趣”。
記者:目前全球造船業基本完成東移,丹麥造船業情況如何?
Andreas Nordseth:說到造船業,很多年前有很多大型船舶是在丹麥建造的。出于成本方面的原因,丹麥在新造船方面的競爭力不夠。目前在丹麥船廠建造的船舶多是特種船,還有一些大型漁船,專業化程度很高。丹麥船廠在特種船如石油鉆井平臺建造有很大潛力,特別是在船舶改造方面,比如船舶維護、設備改造等。可以說,丹麥造船業現在將重點放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產品上,丹麥在這方面有很大潛力。
記者:當前集裝箱運輸市場非常關注P3聯盟,對此您有何看法?
Andreas Nordseth:首先,在丹麥,政府與民營企業之間有很明確的界限,所以航運企業所有的商務決策都100%由企業自身決定。當然,在所有行業中,出現這么大的聯盟,都會讓大家很擔心和警惕。對于我們而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丹麥是歐盟成員,必須遵守世界上最為嚴格的法律。歐盟有非常嚴格的關于競爭的法律法規,無論是歐盟的企業還是丹麥的企業,如果違反了競爭法律,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航運企業對此必須非常謹慎,不能損害任何的自由競爭機制。
記者:歐盟前兩年一直在探討征收航運碳稅的可能性,丹麥政府對此也非常支持。目前是否因為行業低迷才暫時擱置?
Andreas Nordseth:歐盟確實在之前討論過這個問題。丹麥政府曾經建議,全球航運業應該對環境作出貢獻,但目前似乎還沒有這方面的具體計劃。很重要的一點是,歐盟必須確保所制定的法規是國際性的,這樣才能保證在統一的法律法規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保持一致。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