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達海·興海強國——讓航運不再迷航
2013-07-11 15:13:03
Landbridge平臺
7月11日是我國第9個航海日。航海日的活動主題為“通江達海·興海強國”。
作為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橋梁,我國海運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程。而今,發展海洋經濟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海運已承擔起我國90%以上的外貿貨物、95%的進口原油和99%的鐵礦石運輸工作。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由于整體經濟形勢影響與自身因素問題,我國航運目前陷入低迷發展,航運企業虧損連連。如何讓航運駛出迷航,實現興海強國。
主要領域齊頭并進 我國挺進海運大國行列
中國海運業緊緊抓住市場高峰和發展海洋經濟的歷史機遇,在品牌企業和船隊建設上取得顯著成績,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7月11日是鄭和首下西洋的日子,2005年,國務院批準將每年7月11日確定為中國航海日。在此后的幾年間,我國航運得到了快速發展。
港口規模世界領先。貨物吞吐量超過億噸的港口增加到29個,其中,沿海億噸港口19個,內河億噸港口10個,福州港、泉州港、岳陽港首次進入億噸大港行列。 2012年世界港口貨物吞吐量排名中,前10大港口中中國占8個,且這8個港口近十年年均增速遠高于其他兩港。
內河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初步建成國家高等級航道網絡。截至2012年底,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50萬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的高等級航道9894公里。
船舶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船隊規模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船舶年齡結構、噸位結構和船隊結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船舶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截至2012年底,遠洋、沿海、內河運輸船舶數量分別達到2486艘、10947艘和16.5萬艘,平均噸位分別達到27932載重噸/艘、5959載重噸/艘和568載重噸 /艘。
這些都保證了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持續高速發展。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水路完成貨運量45.87億噸、貨物周轉量81707.58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7.7%和8.3%。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海運企業與機構緊緊抓住航運市場高峰和“中國因素”的歷史機遇,在品牌企業和船隊建設上取得顯著成績,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我國因此邁入世界海運大國行列。
航運軟實力差距明顯 大而不強凸顯“成長煩惱”
我國的遠洋航運業仍然處于成長發展期,競爭力較弱,與關聯產業協調合作不夠。尤其是在航運軟實力上,與海洋強國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與國際經貿密切相關的航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持續面臨低迷狀態。我國航運業也不例外,近兩年一直處于“深度迷航”。在全行業遭受重創的背景下,這幾年迅速發展但仍處于成長期的國內航運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這是“成長中的煩惱”,也是航運業由大變強的“攔路虎”。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已經是一個海運大國,但還不能算是海運強國。從整體上來看,特別是在航運軟實力上,包括海運業政策環境與宏觀管理競爭力、有關國際規則的影響力、海商海事法律服務、金融保險等海運服務功能等方面,我國距離航運強國還有很大差距。我國遠洋航運業仍然處于成長發展期,競爭力較弱,與關聯產業協調合作不夠。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航運市場嚴重蕭條,我國遠洋運輸企業舉步維艱。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認為,根據發達國家遠洋運輸業的發展經驗,海運產業鏈的構筑以及國際話語權的提升都是長期積累的成果,并非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因此,從當前促進我國遠洋運輸業發展的緊迫性和可行性的角度來看,實施航運扶持政策、創造公平航運競爭環境是改善我國遠洋運輸業政策環境,促進我國遠洋運輸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張小文則表示,我國沿海港口部分專業化碼頭能力仍顯不足,同時港口現代化、集約化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迫切需要通過技術改造和作業貨類整合,實現技術水平的提升和集約化生產。
走出困境需借勢更需自修 興海強國呼喚系統路徑
航運業要走出困境,既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借力打力”,關鍵還是要苦練內功,建立一個相對長期合理的戰略布局,調整好資產管理機構。
擺脫困境,需要明確的方向;“興海強國”,需要系統的實現路徑。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指出,針對當前海運業的困難,交通運輸部正在研究,希望把海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來加大對海運業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專家學者也紛紛對航運業走出“迷途”提出建議。
有專家提出要“借勢”,如抓住服務貿易發展轉型契機,發揮壯大海運。“十二五”時期,國家明確提出促進服務出口,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提高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作為中國服務貿易規模第二位的交通運輸,特別是其中最重要的海運業發展,應抓住這一契機,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提高整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政策扶持不可或缺。有專家提出,目前,我國遠洋運輸在稅收、融資、補貼等方面同國際海運發達國家相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嚴重制約了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因而未來應積極研究實施與國際接軌的航運政策,創造基本公平的國際航運競爭環境。
同時,要著力改善港口貿易環境,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一步推動上海、天津、大連和廈門等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
此外,還要提升航運業自身實力。積極加快港口建設轉型升級,未來沿海港口應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優化港口結構與布局,加快港口轉型升級步伐,大力拓展港口功能,建立并保持一支強大的海運船隊,樹立起大國形象及國際威望。
“航運業要走出困境,關鍵還是要苦練內功,建立一個相對長期合理的戰略布局,調整好資產管理機構。只有這樣,積蓄力量、厚積薄發,企業才能走出困境。”賈大山表示。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