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企何以走出低迷陰影
2013-05-18 14:49:30
Landbridge平臺
中國航企需要多措并舉應對市場低迷。
近期多家“中字頭”航運公司曬出了今年一季度的“成績單”.從報告看,以中國遠洋、中海集運為首的航企虧損額度同比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業績有所改善。不過,業內人士依然表達謹慎態度,認為今年以來航運業基本面還未出現明顯好轉,供給過剩仍較突出,行業供需失衡狀況有待改善,回暖之路仍然漫長。
對比去年慘不忍睹的業績,今年一季度中國航企的業績要好看不少。從曬出的“成績單”看,中國遠洋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2.34億元,同比下降2.9%;凈利潤虧損19.80億元,虧損額度同比減少26.9%。中海集運首季實現收入79.3億元,同比增長22.9%; 凈利潤虧損6.9億元,虧損額度同比大幅減少52.6%。總體來看,航運企業扭虧曙光乍現。
盡管業績有所改善,但去年大面積嚴重虧損,令中國航企“元氣大傷”.以中國航企“龍頭老大”為例,因為連續兩年虧損而“披星戴帽”,成了“*ST遠洋”.中國遠洋的困境在某種程度上是整個航運業現狀的縮影。在國際航運市場仍然處于艱難的境地情況下,如何擺脫虧損困境?這是包括中遠“領頭人”魏家福為首的航企高層必須面對的課題。
面對如此惡劣的經濟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環境,我國航運事業要想困境突圍,就需要航運企業提升規模化程度,通過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溝通和合作,采取“抱團取暖”的同盟戰略,才能實現企業之間的互惠共贏,進而振興航運市場,讓航運企業走出困境。
合作聯盟攜手共渡難關
日前,中國遠洋總裁魏家福拜訪了他的老朋友--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下稱“中海集團”)董事長李紹德。這次會面推動了兩家央企的進一步合作。在魏家福和李紹德的共同努力下,中遠和中海集團已經開展了部分國內和亞洲航線的艙位互換合作。接下來,兩家企業將開展歐洲和地中海航線的艙位互換,雙方共同成立了專項小組,推動兩家企業間的合作。
其實,中遠的合作方不僅僅是中海集團,魏家福還重視與業內其它企業及與貨主建立戰略聯盟的工作。他們還曾聯合日本川崎汽、臺灣陽明海運、韓國韓進海運,發起成立CKYH航運聯盟。今年,長榮海運也成為這個聯盟的新成員。至今年4月,這個擴大的聯盟已開始在亞洲至歐洲和地中海航線上,開展集裝箱運輸艙位互換和一起排定船期等合作。
中國遠洋非常珍惜與大客戶建立起來的伙伴關系。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神華集團、鞍鋼集團等大型央企,此前就是中遠的重要客戶。
而中海除了與中遠加強合作外,還與臺灣長榮集團達成了全面開展集裝箱班輪航線合作協議。兩家公司在遠東-北歐線、遠東-美西南航線、遠東-墨西哥、美東航線上,共同投入了26艘大型9600TEU及8500TEU等規模的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共計19萬TEU的運力。中海集團積極尋求合作伙伴,通過發揮雙方各自的優勢,優化整合航線、改變運營模式,不僅緩解了航運市場中潛在的競爭關系,還能夠有效地調整運力,降低營運成本,增強競爭能力。此外,這種“抱團取暖”的自救策略,還可以達到分散風險與共同贏利的目的,是我國航運企業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徑。
業內人士指出,在海運市場低迷時期,船東和船廠、承運人和托運人、船企業與融資人、船東與船東之間,應該加強深化合作,通過兼并重組或其它“抱團”方案,鼓勵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進行產業鏈整合,進而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與創新,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為我國航運事業的未來發展創造全新的契機。
盼改革稅制“呵護”國企
去年中國航運企業如此不堪,還有另有緣故。河北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彥明曾在公開場合抱怨:很羨慕招商局不受限制,其航運業務只占全部業務份額的18%,而我們卻不行,即便當下航運業虧損累累,還是要硬著頭皮干下去。
高彥明說,貨載保護制度不平等、遠洋運輸稅制不平等、船舶互租免稅不平等是亟待改革的方向。很多航運大國都簽訂國際雙邊或多邊協議,確保本國船隊獲得一定的貨運份額。全球約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地實行這種制度,美國、巴西、阿根廷、韓國、印度等國家規定,100%的政府采購物資或50%的商業物資由本國商船自主承運,只有在其主動放棄承運權時,方可由外國航運企業運輸。
比如,遠洋運輸稅制不平等是指國際遠洋運輸通用噸稅制,對遠洋船舶課稅按照噸位計算而不是依據企業利潤,稅率一般低于企業所得稅;中國目前除向遠洋運輸船舶征收噸稅外,航運企業一般要按照利潤總額的25%繳納企業所得稅。中國如果想振興航運業,取消這些不平等政策是必要的。
此外,關于行業門檻的問題也被業界提及。“比如,有些企業將報廢后船只再投入市場,由于此類船只維護成本低于正常水平,低價競爭的情況干擾了正常的市場價格。因此,希望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和淘汰機制,規范市場。”有兩家航運上市公司相關人士不約而同地表示。
業內同時還寄希望于金融支持和航運企業同貨主的溝通。航運專家吳明華指出,金融扶持主要包括設立更多的航運基金,以通過政府引導或參與資金配置,實施國家宏觀產業政策。另一方面,希望有政策鼓勵航運公司同貨主尤其是大型企業之間建立直接聯系,減少中間成本,甚至讓雙方建立長期運輸合同關系。這一方式從大物流的供應鏈角度看更為理想,同時也能給國內航運企業增加機會。
航運振興著眼當下
據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透露,雖然國家財政壓力真實存在,航運振興規劃應該還是會出臺的,但是目前還沒有出臺的具體時間表。對于業界期待的這些改革方向,目前振興規劃的具體內容還沒有方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振興規劃一定是著眼長遠而非拯救當下。
業內人士認為,航運業不能寄希望于外力的扶持,所謂自助者才能得到他助。中海集團董事長李紹德說,當外貿已經不再可能像從前那樣持續增長之時,航運業就該思考自己新的方向,內河水運就是新方向之一。而內河水運也正是目前政策所重點扶持的對象。
中國船東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守國說,明年不會比今年更差,今年應該是見底了,但是明后年的形勢仍會很嚴重。明年還有大量的新船交付,比如集裝箱船要交付170萬TEU,運力增長10%,而貨量的增加有限。目前全球航運運力過剩達20%以上,明年一些船東仍將面臨無貨可運的局面。
一位專業人士也曾表示,今年形勢不容樂觀,現在全球運力過剩超過20%,運力還在增長,而需求量的增長才4%左右,要消除這20%的過剩需要多少年可想而知。
對此,賈大山建議,航運企業一要認真反思過去幾年企業所走過的路。在市場興旺時,尤其是2007年出現天量造船訂單,市場即將翻轉的信號時,企業都做了哪些應市的舉動,有什么經驗,有哪些教訓,需要客觀評價、總結。二要努力為改善供求關系做貢獻。減少造船訂單,增加老舊船舶拆解,主動求得運力與運量的平衡。三要改變定價機制。通過企業兼并重組、聯合經營,在供求關系嚴重失衡狀態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提高運價議價的能力。四要創新發展。包括做精主業,保持企業信譽,創新管理和服務。五要延伸其產業鏈,使其上下游企業通過市場和資本的紐帶,形成合作共贏的機制。
此外,發展物流與航運一體化,保證一郵到家的營業模式也是航企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售后服務越來越被重視,購買的方便性和快捷化也漸漸被人們青睞。打造航運業產業鏈一體化將成為航企今后發展的關鍵。
當然,中國航企更期待大環境的好轉和實現“國貨國運”來挽救市場。據介紹,中國加入WTO后,不再適合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來規定有多少比例的戰略物資需用國家船隊來運輸,但可以學習日韓等國,對本國航運業采取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提升中國航運企業的競爭力,以此來推動“國貨國運”。
靠天不如靠己
誰都知道,航企要發展,離不開市場需求,這似乎應驗了那句老話--“靠天吃飯”。但這并不能抹殺了企業的主觀能動作用,即準確的市場定位、良好的經營策略、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等。有了這些,就能將最大限度地化解市場危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靠天不如靠己。
就拿這次航運危機來說,市場低迷導致運價大跌,航企虧損嚴重。雖然主因是貿易需求大幅下滑,但航企自身暴露的問題,則是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比如市場景況好時大量造船,結果市場低迷時導致運力嚴重過剩;對市場的變化缺乏準確判斷,致使企業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當然,在此次危機中也不乏成功案例。在去年航企普遍虧損的情況下,馬士基航運依然獲得盈利,就是對市場做出了準確預判,實行多元化經營策略,成功抵御了市場風險。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面對瞬息萬變的航運市場,靠天不如己。航企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市場做出準確的判斷,制定符合市場規律的經營策略,而不是聽天由命,“靠天吃飯”。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