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古國烏茲別克斯坦
2016-12-01 09:38:15
Landbridge平臺
烏茲別克斯坦對大多數國人來說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它被古絲綢之路橫穿而過,歐亞文化在這里激流匯蕩,造就了璀璨的文明成果。從享有“露天博物館”美名的希瓦到“史詩和童話之城”布哈拉,再到“傳說之城”撒馬爾罕,它們自西向東點綴著烏茲別克斯坦,悠久歷史都可以追溯到2500年之前。邊走邊看,特邀旅行達人謝田,帶您去往烏茲別克斯坦深看一眼
烏茲別克斯坦
邊走邊看
無處不在的絲路記憶
絲路為烏茲別克斯坦留下了眾多商業重鎮,今日的巴扎已經沒有往日的繁華,但交易的刺繡、棉布等,依稀有往昔的風情。
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古城的巴扎集市,曾經是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各路商販匯聚的地方。那些古老的商鋪中,堆滿了絲綢和毛毯,街道上則是流水般的駱駝隊。
布哈拉的巴扎往往就在古老的建筑群中。至少從14世紀開始,城內就有了遍布街道的市場、商場,還有設在十字路口的迷你型集市。
今天的布哈拉古城巴扎上,擺攤的商販早出晚歸,售賣的主要是棉布、刺繡、毛毯等,頗有絲路遺風。
絲路上粟特人不僅善于經商,還擅長制作各種手工業產品,如今還在做陶瓷和手工紙的作坊,藝人都是古代粟特人的后裔。
二戰之前,撒馬爾罕城里生活著40多個從事傳統陶瓷制作的家庭。而如今,只剩下布哈拉郊區的Guijdouvan鎮上的Abdullo Narzullaev一家,還在延續這一傳統工藝,他的手藝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時,除了開設的陶藝培訓班,Abdullo Narzullaev先生還常常向客人現場展示陶藝制作過程。據統計,烏茲別克斯坦90%以上的陶瓷工匠是在這里培養出來——此地有全國最適合陶瓷燒造的優質黏土。
1300多年前的唐代,中國的桑皮造紙術傳入中亞地區。1300多年后,在撒馬爾罕郊區Koni-Chil村,一家手工紙作坊還保留著古老的制作工藝。游客到了這里,有專人介紹和演示桑皮紙制作的整個程序,包括剝離外皮、浸泡、搗碎、成型、晾曬和磨光等。
烏茲別克斯坦是全球第三大絲綢生產國,傳統的金針刺繡是該國女性專屬的行業。棉花潔白柔軟,絲綢輕盈華麗。除了棉花,蠶桑業也是烏茲別克斯坦重要的產業,其絲綢產品產量緊隨中國、印度之后,列世界第三位。
早在古絲綢之路繁盛的中國隋唐時期,產自中亞的“粟特錦”就已經風靡歐亞大陸了。絲路留下的傳統產業,如今依舊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suzani”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傳統金絲針繡,通常是女性從事的行業。1921年滅亡之前,布哈拉汗國(1500年至1920年間,中亞河中地區由烏茲別克族人建立的政權)的貴族們,醉心于奢華珍貴的繡品,如華麗服飾、帷幔與配飾,尤其是鋪在馬背上的毯子。
上圖中,在傳統的手工作坊中,富有經驗的藝人正在用傳統的方式為絲綢染色。在冬季,女孩子們經常繁忙地干著繡活,她們用鏈繡和扣眼繡等針法熟練地在絲綢或棉布上繡出各種花草或幾何圖案。
撒馬爾罕是古絲路上的交通樞紐,坐落在中國、印度、波斯三大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位置。美國漢學家薛愛華曾撰《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書,專寫唐代舶來的珍禽異果;詩人弗雷克寫的《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則讓無數旅行家向往這里。
烏茲別克斯坦人心目中的英雄——帖木兒,為撒馬爾罕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遺跡,一如廣場上他的雕像那樣偉岸。
中國的元末明初時期,帖木兒汗成為中亞霸主,經30多年戰爭,他建立了一個從德里到大馬士革,從咸海到波斯灣的王朝。南征北戰過程中,帖木兒把大多數戰利品都運到撒馬爾罕。他在遠離薩馬爾罕的喀布爾河谷修建了巨大的灌溉工程,按照他的計劃,撒爾馬罕要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城市。
1399年,帖木兒汗修建起的貝貝哈嫩清真寺,恢宏程度可與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印度泰姬陵等偉大的建筑齊名。許多西方作家喜歡說,貝貝哈嫩來自中國——確切地說,她出生于察合臺汗國,出生地在今中國新疆。
貝貝是阿拉伯語中的“女子”,哈嫩是烏茲別克語中的“妻子”(源自“可敦”,突厥語王后)。所以,貝貝哈嫩本是一個泛稱,后來特指這位尊貴的王后,這樣一來,其真實名字則早已不為人知。
為了修建這座建筑,帖木兒召集了伊斯法罕的建筑師、大馬士革的燒磚人、設拉子的瓷釉匠、德里的木雕工。1897年的一次地震中,這座華麗的建筑部分倒塌,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一次重修,直到今天仍在進行中。
與撒馬爾罕的商業繁華相比,布哈拉城顯得更為莊重。布哈拉的波斯語意為“祈福之城”,它離克孜勒庫姆沙漠幾乎只有一步之遙,但被綠洲滋養的古城內處處可見綠茵。
撒馬爾罕是喧鬧的絲路商城,布哈拉則是肅穆的學術之都。卡揚宣禮塔是布哈拉最著名的標志性建筑,這座高46.5米的高塔,建成于1127年,坐落在布哈拉市老區中心大清真寺旁。
薩曼王朝(892年—999年)時期,布哈拉作為其都城,一度擁有350多個清真寺和100多個經學院。上面的插圖是布哈拉藝人創作的一張細密畫,左側是中亞古城布哈拉,右側是頗具中國風情的古城樓。
在地圖上,烏茲別克斯坦大部分國土被沙漠或荒漠所覆蓋,到處都是蒼黃的色調。現實往往與想象有較大的反差:因為有阿姆河、錫爾河及其支流的滋養,荒漠地帶散布著許多河谷綠洲,綠洲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市鎮、村落。
走在這些市鎮或村落的街頭,隨處可見成片的綠蔭和果園。如果有機會走進靜謐的院落,院子里一定會拉滿了葡萄藤,藤下則擺著一溜長桌——坐在桌前,好客的主人會邀請你在葡萄架下享用美餐。不經意間舉頭,你可要小心樹上的累累果實,熟透的它們隨時有可能落下來,砸中你的頭部。
除了盛產“白金”棉花,烏茲別克斯坦還是中亞重要的水果產地。瓜果年產量在250萬噸以上。因為晝夜溫差大、光熱條件好,這里所出產的水果含糖量大,汁多肉厚。
在烏茲別克斯坦,一年四季能看到不同種類的水果:冬天能吃到蘋果、香梨、柑橘;春天有草莓、櫻桃、桑葚、李子、杏;夏天有葡萄、香瓜、哈密瓜;秋天是許多瓜果熟透的季節,品種之豐富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水果量實在太大,家家戶戶都會制作各種果醬和“甘姆波特”(類似水果罐頭),盛在大玻璃瓶子里,一直可以密封保存,留著冬天食用。
這里的農家孩子,在暑假的時候,常常會幫家里摘果子,熬制櫻桃醬、黃桃醬、杏子醬。
穿越悠長的絲路時,不易變質的面食——馕是旅行團和商隊最重要的食物。如今,它仍是中亞地區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面食。馕是烏茲別克人每天必吃的傳統主食,這里的人們對馕有特殊的感情。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帶上50個馕,就可以穿越克孜勒庫姆沙漠。可見,馕不但是烏茲別克人的主食,還是幫助人們在惡劣環境中生存下去的親密伙伴。
烏茲別克斯坦的馕有數十種,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撒馬爾罕馕。撒馬爾罕馕中通常有蜂蜜、葡萄干、核桃等輔料,上面有各種各樣的花紋。烏茲別克斯坦的手工馕,由一種特殊的桶狀爐子烘烤而成,爐子的材質主要是泥土和羊毛,有助于保留馕的原始香味。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