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線上崛起“風口之城”:亞洲最大集裝箱換裝庫里,中歐班列在這里換“鞋”進入國門
2023-10-09 08:55:29
Landbridge平臺
縱橫十余條街道,總人口不到2萬,還不滿11歲的新疆博爾塔拉州阿拉山口市雖然年輕,卻是一座名聲在外的“風口之城”。
這風,來自阿拉套山和巴爾魯克山之間的狹長“喇叭口”。8級以上的大風,平均每年要刮180天。“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鳥都飛不了”,這句民諺正是當地氣候的真實寫照。
這風,也來自蘭新鐵路線上晝夜穿梭不息的中歐班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經此通行的中歐班列從每周不到1列增至日均近18列,線路從1條鋪畫到110多條,把德國、波蘭等21個國家拉入我們的經貿“朋友圈”。
十年來,阿拉山口和中歐班列攜手乘風前行,敏銳捕捉著一個個發展機遇。從前的邊境驛站,如今的開放前沿,這座國境線上的口岸新城,已然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黃金支點,迸發出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阿拉山口站的中歐班列集結待發(阿拉山口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歐班列換裝庫有3個足球場大小
9月下旬,極目新聞記者從湖北武漢飛越3000多公里,抵達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市采訪,第一站就是亞洲最大的室內鐵路集裝箱換裝庫。
換裝貨運員白兆鑫聽到記者的口音,主動詢問我們是否來自武漢。原來,他曾在武漢職業技術學院上學,2017年畢業后來到這里工作,服務中歐班列“換裝”已6年有余。
何為換裝?白兆鑫介紹,中方使用的是標準軌,相鄰的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使用的是國際寬軌,相當于列車需要換“鞋”。因為軌距不同,中歐班列在出入境時就要進行換裝,也就是將一列車上的貨物搬到另一列車上,這樣才能繼續前行。“出境的中歐班列在哈薩克斯坦的多斯托克站換裝,入境的中歐班列在阿拉山口站換裝。”
換裝完畢的列車啟程 (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攝)
記者所在的亞洲最大室內換裝庫——阿拉山口站“換二十三庫”,長度800多米,面積達到1.97萬平方米,相當于近三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室外換裝很受天氣影響,風一大就要停工。有了這個庫房,中歐班列可以一年365天24小時在這里換裝。”白兆鑫說。
入境的中歐班列正在“換二十三庫”換裝(阿拉山口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庫房內,兩列車并排停放著,我國的空車停在左側的“準23線”上,哈方滿載車停在右側的“寬23線”上。庫房上空,4臺巨型橋吊揮舞著“鋼鐵手臂”,抓起一只只集裝箱,軌道旁,幾名工作人員用小彩旗和口哨向橋吊司機發出信號,幫助他們更加準確高效地完成集裝箱調運。
只需要1個多小時,一列車便換裝完畢。不一會,一輛火車頭沿著國內的軌道隆隆駛來,拉上剛剛裝滿的列車,轉身又向遼闊的內陸地區駛去。
國際聯運大樓全年不休
不遠處,阿拉山口鐵路國際聯運大樓內,鐵路、海關等多個辦事窗口前,一派繁忙的景象。中歐班列全年無休,這里也是365天有人在崗。
阿拉山口海關數據顯示,截止到10月1日國慶節當天,今年阿拉山口鐵路口岸通行的中歐(中亞)班列已超過5000列大關。國門衛士們要負責中歐班列的監管、驗放等工作,中歐班列實現系統自動審核放行,出口班列可在20分鐘內辦結海關業務。通過簡化通關手續、提供預約通關、艙單歸并等多項便利化通關措施,保障班列“零延時”通關是他們的重要職責。
阿拉山口口岸鐵路一站式通關流程(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攝)
在阿拉山口站貨裝車間,還有一個鐵路少有的關鍵崗位——翻譯。因為涉及國際貿易,鐵路國際聯運運單用的是俄文等語種,需要逐字逐句翻譯成中文并重新制作運單,才能完成國內的運輸流程。
牛娟每天要翻譯的國際運單達到約800份。“最近有發往武漢的進口商品嗎?”記者好奇地詢問。牛娟查閱手中的運單后說,“漢歐國際物流公司有一批從德國馬拉舍維奇進口的化妝品、洗發水等,正在辦理運輸手續,大約只需要3天就會從我們這里發走,很快就會運抵武漢,擺上商場的貨架。”
畢業于新疆石河子大學的她,已在阿拉山口站工作6年。如今,隨著中歐班列出入境貨物種類不斷豐富、線路不斷擴展,牛娟所在崗位的工作量也在不斷增加。她說,自己要不斷加強學習,保證翻譯又準又快,用自己的力量也給列車提提速。
綜保區內國外貨運卡車往來穿梭
離開阿拉山口火車站,記者隨后來到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探訪。保稅區的大門設計靈感取自“阿”字的拼音字母A,因其高高聳起的開放式塔尖造型,這座氣派的大門也被當地人稱為“A字門”。經由中歐班列帶來的各類商品,就在這里完成集散。
阿拉山口綜保區“A字門” (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攝)
循著清新的麥香,記者走進園區內的阿拉山口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這家公司在全國布局了十多個掛面生產基地,但只有這里的原材料使用進口小麥。公司負責人尹飛鴻說:“這些小麥正是通過中歐班列運來,并且可以通過鐵路專用線直達企業,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產。”
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小麥營養豐富、口感好,還天然有機。記者看到,該廠專門為這些小麥產出的掛面設計了獨特的包裝袋,“哈麥面”3個大字已然成為一塊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招牌。
園區內,掛著國外牌照和國內各地牌照的貨運大卡車往來穿梭,倉庫前,一臺臺叉車快速地將貨物轉運。跨境電商大數據中心里,巨大的顯示屏實時滾動著海量數據,每一筆訂單的起運地、目的地、貨值、通關時效,全部一目了然。
跨境電子商務分揀清關中心 (新華社發)
統計發現,阿拉山口跨境電商出口的貨物以玩具、服裝、鞋帽等生活家居用品和電子產品為主。這些國產優質商品主要是從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通過公路運輸方式將貨物運達阿拉山口,出口的國家則包括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等。
外地游客在選購進口商品(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攝)
中歐班列帶回世界各地豐富商品
憑借邊境口岸的地理優勢,阿拉山口的進口商品隨處可見。既有大型的亞歐商品城,也有許多的小型進口商店。俄羅斯的巧克力、格魯吉亞的紅酒、哈薩克斯坦的蜂蜜、德國的糖果……由中歐班列帶回的世界各地美食,不但品類豐富,價格也十分親民。
中歐班列帶來豐富的進口商品(極目新聞記者 潘錫珩攝)
走進綜保區的江河商品直銷中心,老板娘何海燕帶著陜北人特有的熱情招呼記者。1998年,何海燕帶著1歲的兒子來到新疆打拼,從擺水果攤干起,如今已開起兩家數百平方米的進口商品店。兒子大學畢業后開始跟著她一起管理這家店面,帶著90后特有的視角選品、進貨,生意越做越大。“我是親眼見證了阿拉山口口岸從小到大、城市從無到有、中歐班列由少到多的過程。”何海燕感慨。
保稅區內,和何海燕的商店一樣的進口商店還有五六家,副食百貨、箱包鞋帽、手工藝品等一應俱全。操著各地口音的游客正在討價還價,選購心儀的商品。在市區的一家進口商店,極目新聞記者還偶遇了來自武漢的援疆工作人員,他們援疆期限即將屆滿,正在選購伴手禮帶回去送給親友。
11年間,阿拉山口這座邊境小城的面貌大變樣。在換裝庫工作的白兆鑫說,他剛從武漢來到這里時,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想買一杯奶茶都買不到。如今,阿拉山口的街頭,蜜雪冰城、紙包魚等年輕人喜歡的美食已隨處可見。
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這里就是重要的古驛站。如今,阿拉山口充分發揮亞歐大陸橋“西出橋頭堡”等綜合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正一筆一劃傾情繪就流光溢彩的“一帶一路”新畫卷。
(來源:極目新聞)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