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經濟快速發展 綜合實力名列全省第一
2017-10-26 10:11:11
Landbridge平臺
最新出爐的黑龍江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監測結果顯示,綏芬河市綜合實力名列全省第一,重回全省十強縣之首。
協同開放 擔當重任下好“先手棋”
作為黑龍江省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重點,綏芬河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擔當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正在全力擔負起龍江對外開放橋頭堡、樞紐站的重要責任。
以大通道帶動大物流、集聚大產業、促進大發展。綏芬河近年來強力推進陸海聯運大通道建設,打通了龍江出海口,在紓解東北鐵路運輸壓力,解決企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問題的同時,更吸引了實體產業要素向龍江和“中蒙俄經濟走廊”集聚。繼去年6月實現常態化運營后,“哈綏俄亞”陸海聯運集裝箱班列已累計發運84個班列、9242個集裝箱,打通了龍江“出海口”。更重要的是,綏芬河又有了新的追求:再吸引長三角、珠三角及日韓等地貨物,經這條通道開展雙向聯運,真正發揮“東出西聯、南下北上”的重要樞紐作用。
規劃建設集疏運體系,推動公路口岸、鐵路聯運、未來的臨空港區、信息平臺一體發展,打造我省東南部“鐵、公、海、空”集成的立體化跨境集疏運物流體系。當前,綏芬河正在規劃建設包括口岸內陸港、境外轉運港和物流信息港等整套物流體系。中信集團、龍運集團投資5億元建設的國際物流園區,將打造成為以互市貿易、旅游貿易、一般貿易為主體,貨物分撥交易、倉儲加工、運輸中轉協同的公路貨運港。目前已經完成規劃的綏芬河綜合保稅區西側綜合物流產業園等各功能性港區,也將口岸集疏運體系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全力推進。
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大局意識,跳出“一畝三分地”的思維限制,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綏東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一區跨兩市”,這是對綏芬河推進協同開放的一次考驗與挑戰。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牡丹江市要求,綏芬河攜手東寧,積極對接省政府出臺的支持綏東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的七個方面35條政策。在試驗區建設中,圍繞“打造一個窗口、建設四個區”的發展定位,以及試驗區建設的“五大任務”,開展了修改完善總體建設規劃、著手編制專項規劃,加快釋放試驗區政策機遇綜合效應,編制跨境集疏運物流體系方案,制訂試驗區負面清單,以及研究試驗區改什么、試什么等8項改革創新重點工作。加快釋放“試驗區”發展活力,努力將綏東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打造成我省的“經濟特區”。這是綏芬河刻意追求的目標。
集成創新 打好發展“組合拳”
在綏芬河,提起創新,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國林模式”。從2014到2016年,由中林集團與綏芬河友誼木業聯手創建的國林木業城,成為龍江區域內央企與民營企業合作共贏的典范,一年建設一期項目,全部都是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現在已完成投資30.5億元,一、二、三期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資10億元的四期工程開工建設。引來一個央企,建成一個平臺,國林木業城吸引了55家企業,2016年創下年營業總收入62億元的驕人業績。
“國林模式”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為企業搭建了全產業鏈服務平臺,更在于這種集成工業資源要素模式的可復制性。于是,黑龍江省萬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來了。它復制“國林模式”,在邊境經濟合作區投資14億元建設木材產業園;在綜保區投資6億元,建設俄羅斯水產品倉儲加工、包裝印刷、跨境電商項目。和國林木業城一樣,萬泰的發展核心不是自己生產加工,而是整合同行業、同供應鏈資源,為中小企業打造優勢互補、協同配套的產業環境。
“央企+民企”的成功組合、萬泰的落戶,使得綏芬河在發展模式創新上,釋放出了乘數效應,促進了創新鏈和產業鏈、價值鏈、資金鏈融合,培育出了國林木業城工業資源集成模式、維多寶公司全產業鏈農業模式和伊戈爾商城平臺化改造模式。
轉型升級 跨越發展動力足
綏芬河把推動產業升級、振興實體經濟,作為解決外經貿“一柱擎天”結構性矛盾的戰略抓手,發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獨特優勢,因地制宜推進“老字號”重振、“原字號”強筋、“新字號”培育工程,積極發展跨境產業,放大綜合保稅區產業集聚功能,依托境內外園區建設產業集聚區,做強“一頭在外”或“兩頭在外”的全產業鏈經濟,著力優化貿易結構,推動對外經貿轉型升級。到目前為止,綏芬河在境外投資項目達204個,總額21.6億元。
依托哈綏俄亞陸海聯運大通道和境內外園區,綏芬河已經形成了境內外聯動、上下游銜接、貿工一體的多“鏈”跨境產業集聚區。以國林木業城為龍頭的跨境木業產業已經形成規模,帶動了邊境經濟合作區成為集聚木業產業的平臺和規上企業的孵化器,招引了一批以地板、家具、木制別墅等為主導產品的林木資源綜合利用全產業鏈企業;以中鼎牧業、僑興現代農業項目為代表的跨境農業產業鏈條,成為其中新亮點。這些“兩頭在外”、“一頭在外”的農業項目,利用境外優質環境進行種養殖生產,利用綏芬河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開展糧食和奶制品回運加工,生產出的產品再出區銷往全國各地或世界各地。這種“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境內外聯動模式,將口岸政策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中俄云倉”為牽動的跨境電商產業,以及跨境物流產業的轉型升級,帶動了綏芬河產業發展實現質的躍升。
揚長補短 走出振興發展新路子
為補齊缺人、缺人才、缺智力的短板,綏芬河市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今年22個轉型發展專項任務之一重點推進。在11所“985”“211”院校引進的24名急需緊缺人才,已經于9月初走上工作崗位,拎包入住了專門為他們準備的人才公寓;層層選拔出的百名優秀年輕干部,通過“六位一體”培訓,已經進入掛職鍛煉階段;剛剛出臺的《綏芬河市“商都英才”評選工作方案》,以更好更多地吸引外來投資者為目標,為這些評選出的“英才”頒發金鑰匙,以此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歸屬感。通過國林木業城項目,招引了吉林森工、伊春的林業產業工人轉移到綏芬河,緩解了基礎工人不足問題。為增強智力支撐,綏芬河加大了柔性引才力度,同北京商務部的研究院和省政府參事室等部門和機構簽約,引入專家學者,把綏芬河作為研究基地,使他們成為綏芬河可利用的“外腦”。
為補齊缺少縱深和腹地支撐的短板,綏芬河主動融入區域一體化分工協作中,發揮口岸輻射功能、外溢效應和帶動作用,在服務中體現價值、發揮作用。隨著高鐵和時代空港時代的到來,綏芬河正在積極融入牡綏1小時經濟圈、哈綏2小時經濟圈和跨境綏符(符拉迪沃斯托克)1小時經濟圈、綏韓日(韓國、日本)2小時經濟圈,以體現綏芬河在東北亞區域的重要地位。
在補齊口岸功能短板方面,綏芬河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公路口岸、鐵路口岸擴能改造的即將完成,將使綏芬河口岸吞吐能力由過去的1300萬噸,提升至3850萬噸。與此同時,綏芬河對面的俄方口岸改造工程也即將開始,國內外對應口岸吞吐能力不對等問題很快將得到解決。
如今,綏芬河人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用發展自信、能力自信和前景自信激勵自己發揮潛能,再造優勢,力爭用新的增量彌補沿邊口岸同質化競爭所帶來的新挑戰,使經由我省的“濱海1號”國際交通運輸走廊,在與經由吉林的“濱海2號”國際交通運輸走廊競爭中更具先發優勢,助力全省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