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正迎來發展新機遇
2012-06-19 09:24:49
Landbridge平臺
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近日發布《國家口岸發展規劃(2011—2015年)》,“十二五”時期,全國將有95個新開和擴大開放口岸項目列入該規劃——
2011年,有97萬臺筆記本電腦、20萬臺顯示器通過重慶鐵路口岸運向歐洲市場。不過,在重慶市口岸辦副主任王濟光看來,這個全程11179公里,穿越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6國的“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有著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不僅是重慶筆記本電腦產業基地的生命線,更是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戰略通道。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各地對于口岸開放的熱情也日趨高漲。”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趙福地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口岸作為一個地區對外貿易以及國際交往的必經通道,是通往國際市場的便捷渠道,隨著我國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口岸在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促進兩種資源融合互動中,將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跳出口岸看“口岸”
“經濟發展越快,對口岸開放的需求就越大,依賴就越強。”湖北省宜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宋文豹對此體會深刻。
2011年,宜昌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近三成,對外經濟合作營業額位居全省第一。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給宜昌帶來了不少“煩惱”:“經濟上去了,口岸發展脫節的弊端就凸顯出來了”。宋文豹舉例說,宜昌航空口岸所在的三峽機場屬內陸支線機場,目前只對中國籍飛機開放,國內航空公司運力投放十分有限,已無法滿足宜昌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
“我們提出了進一步擴大宜昌航空口岸對外開放的申請,希望國內外航空公司的飛機都能在此進出,這無疑將增加宜昌對外交往的空中運輸能力。”宋文豹說。
許多沿海地區及欠發達地區對口岸開放均有著強烈的發展訴求。截至目前,我國共有經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口岸284個,其中沿海地區146個、沿邊地區111個、內陸地區27個。
雖然我國已基本形成了“沿海水運口岸集中分布,各省(區、市)中心城市及重點旅游城市空運口岸基本覆蓋,沿邊陸運口岸多點坐落”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口岸開放格局,但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大,海岸線、邊境線長,周邊毗鄰國家多,無論是口岸的開放規模,還是口岸的通行能力,現有的開放口岸還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據了解,在《國家口岸發展規劃(2011—2015年)》編制期間,全國各地共提出207個新開或擴大開放口岸的申請,而最終經過論證列入規劃的只有95個,比例不到46%。
“外向度高的地區,希望通過開設新口岸、擴大口岸開放,進一步提升發展水平;而欠發達地區,也希望通過設立口岸,培育外貿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口岸辦口岸一處處長欽明煒告訴記者。
“不過,口岸資源是有限的,需要科學設置口岸布點,優化口岸布局,使口岸資源投入發揮出應有的效益。”欽明煒同時強調。
從少到多、從點到面,從被動開放到主動謀劃,從沿海沿邊到內陸地區,從重數量規模到重科學布局規劃,口岸開放的歷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3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口岸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趙福地說,在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海岸線資源開發力度增大,新建港口碼頭增多,一批沿海岸線分布的外向型高新產業區和經濟帶逐步打造成型;在沿邊地區,向北、向西、向西南開放勢頭強勁;在內陸地區,長江干流黃金水道利用能力不斷提升,一些外向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區域經濟外向度高了,自然也給口岸發展創造了條件,兩者互為依存、相互促進。”
口岸面臨新課題
“改革開放到了今天,口岸發展也到了新一輪管理資源重新整合的時候了。如果不能科學整合,就會滯后甚至阻礙經濟的發展。這是口岸發展需要面臨的新課題。”趙福地對記者說。
這樣的判斷來自于國家口岸辦去年以來一系列的密集調研。“每到一地,我們總能聽到在地方口岸工作的同志抱怨:‘實在忙不過來了!’為什么忙不過來?實際上就是因為口岸管理理念、方法以及配套措施都已經落后了。口岸發展不可能在人力物力上無限制投入,而是更需要在管理機制、運行模式、調控手段上有所創新。”趙福地說。
據統計,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97萬億美元、進出口貨物29.46億噸、進出境人員3.86億人次、進出境運輸工具3005萬輛(艘、列、架)次,分別較2005年增長109.15%、38.9%、24.12%和5.8%。在這些數字背后,隱藏著口岸通關能力不足與口岸運量持續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一些開放較早的口岸在設施設備的維護、更新和改造,以及查驗人員編制的配備上滯后于口岸業務的增速,個別地方還存在片面追求口岸開放數量、忽視口岸運行質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口岸通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口岸多部門管理的性質決定了口岸工作的整體性和聯動性。據悉,口岸管理涉及海關、出入境邊防檢查、出入境檢驗檢疫和海事等多個部門,每個環節都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口岸的通行情況,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較好地實現口岸各部門間的協作配合。
對于前者,國家及地方各級口岸管理部門將從布局優化、設施改造和動態管理上加以提升。“具體來說,就是擴大沿海地區開放,加快沿邊地區開放,促進內陸地區開放,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口岸退出機制,推進口岸資源的優化整合。”國家口岸辦副主任白石說。
據悉,“十二五”時期,國家口岸辦將對運行不達標、功能退減或布局不合理的口岸,進行必要的整合;按照轉新開、并入臨近一類口岸和撤銷3種辦法,繼續對原二類口岸進行清理整頓,同時對云南、廣西等省區邊民通道提出規范管理的方案和意見,會同國家有關部門共同推動落實。
對于后者,則從完善口岸工作聯絡協調機制、強化口岸協作配合的角度加以破題,旨在深化口岸“大通關”建設,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
今年5月24日,海關與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合作的“三個一”通關模式試點在廣州南沙正式啟動,這是繼海關、質檢部門全面實行旅檢通道“一機兩屏”查驗方式之后,口岸查驗部門進一步深化合作、促進貿易便利的又一重要舉措。
“口岸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后,企業錄入數據從169項縮減到105項,通關時間節省了一半,直接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景深說。
“強化口岸管理職能,意味著對海關、質檢、邊檢等口岸相關職能部門工作的促進。”趙福地表示,當前我國口岸的查驗機構設置、運行模式、通關效率等與發達國家的口岸相比仍有差距,只有切實推動口岸通關管理的體制、機制創新,才能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口岸發展的勃勃生機。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