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訂單危機:中小企業借跨境電商擴大出口
2016-10-26 14:14:39
Landbridge平臺
傳統出口貿易模式的劣勢在于環節多、時間長、成本高和渠道僵化,跨境出口電商顯然更加靈活、精準和自由。并且,最為主要的是門檻和成本投入相對較低。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如何在出口遭遇到下滑的大背景下,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各種難題?
跨境電商成為其中一個選項。對于許多人來說,“跨境電商”就意味著“買買買”,但它無疑還有另外一面——利用跨境電商進行出口。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達2.6萬億元,同比高速增長30%。其中,跨境電商出口占比超過八成。
但是,中小企業要利用跨境電商做出口,無疑需要面對種種問題:如何搭建跨境電商或者利用跨境電商平臺,如何使用跨境電商配套設施,包括物流、金融,乃至遇到的各種彎彎繞繞?
在10月10日到27日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發現,由于成本較低、靈活精準等優勢,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試水”跨境電商出口,以期獲得新的更多的訂單。
而受此需求拉動,傳統出口貿易模式中的賣場、物流、代理、營銷和售后等服務提供商亦紛紛轉型,已經形成了從平臺、物流、咨詢、金融、品牌管理等比較完成的一系列生態鏈。
中小企業出口新渠道
廣東不少中小企業尤其是制造企業,正將跨境出口電商視為一種有益嘗試。這背后的動力是,持續低迷的外貿形勢下,眾多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不同程度地面臨著“訂單危機”,急切尋求破解。
10月12日,廣東汕頭一家五金工具企業負責人程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企業產品主要供應歐美幾家大型品牌商,雖然金融危機后訂單還不至于銳減,但嚴峻的外貿形勢和自身單一的出口渠道,讓企業危機感十分強烈。為此,該企業去年專門成立了跨境電商部門。
“哪天某個大客戶的訂單突然一斷,我們就麻煩了。”程躍說,外貿低迷,事實上也暴露出中小企業在傳統出口貿易模式中的一些弊病,比如過于被動依賴品牌商、代理商或采購商。
運用跨境電商,試圖打破舊的出口模式,為產品尋找新的銷售渠道,是很多中小企業的共同選擇。
跨境電商出口的優勢顯而易見。傳統出口貿易模式的劣勢在于環節多、時間長、成本高和渠道僵化,跨境出口電商顯然更加靈活、精準和自由。并且,最為主要的是門檻和成本投入相對較低。
這種明顯的優勢對比,讓不少中小制造企業得以在經營承壓的情況下,有能力轉變出口貿易的傳統路徑,嘗試跨境電商出口。
廣州墨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過去以生產智能芯片為主業,但是該企業去年轉型從事智能可穿戴設備研發生產,向產業鏈上再延伸一步。并且,該企業選擇用跨境電商作為打開海外市場的主要途徑。
“傳統出口模式成本太高,我們希望把有限資金集中到產品研發上。”該企業銷售主管吳逸斌在10月12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外,電子產品更新換代較快,跨境電商的便捷性更利于及時反饋市場信號。
而林欣則從事電子配件B2C模式的跨境電商出口。“簡單來說就是開國外的淘寶店。”10月11日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去一個杯子出口到德國人的餐桌上,可能要經過三四個代理商,但是現在只需一兩個,“這表明中國產品仍有通過新的模式創造新優勢的空間。”
10月11日,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李貽偉表示,跨境電商通過降低出口成本和外貿門檻,使中小企業直接面對國際渠道。此外,這種扁平化、中間環節減少和成本降低也有利于企業發展壯大。
經濟數據也體現出跨境電商熱。今年1-9月,廣東納入統計的跨境電商進出口95.0億元,增長35.7%,其中出口占絕對比重。
而作為對比,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的貨物進出口總值44839.5億元,同比下降0.2%,盡管降幅有所收窄,但仍為負增長。
事實上,無論全國還是廣東,近年來跨境電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與整體外貿進出口的疲弱增速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對比顯然仍將持續,也體現出一種轉型趨勢。
10月11日,在由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承辦的“第十三屆中博會中國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現全球CEO發展大會聯合主席龍永圖認為,互聯網把過去被全球化排除在邊緣地位的企業納入到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中心地位,中小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角色。
出口電商服務鏈加速成形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受上述需求拉動,傳統出口貿易模式中的賣場、物流、代理、營銷和售后等服務提供商亦在加速轉型,并直接推動出口電商服務鏈和產業鏈的完善,極大地提升了便利性。
廣州南方大廈轉型跨境出口電商平臺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南方大廈是中國近現代規模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曾是中國第一高樓,也是廣州最著名商業中心。新世紀以來,南方大廈轉型為數碼城,并發展為華南地區手機配件行業龍頭,也是全國電子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之一。
不過,盡管過去生意紅火、聲名遠播,但是南方大廈仍受到外貿低迷和電子商務興起的沖擊。為此,2015年9月,南方大廈再次啟動轉型:上線主打數碼產品出口貿易的跨境電商平臺。
“時代在改變,新的趨勢正形成,只能順勢而為。” 南方大廈跨境電商平臺的市場負責人于10月12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探索轉型一方面是避免自身被淘汰,并能將過去的一些優勢進行承接轉換;另一方面也希望及早在新興業態中占領一席之地。
南方大廈跨境電商平臺的市場負責人說,南方大廈希望將其在國外市場中知名度高,以及內部商戶數量多規模大的雙重優勢“導入”跨境電商平臺。“國外的很多地方,比如中東,不少客商甚至是消費者都知道南方大廈。”
事實上,“搶食”這塊蛋糕的并不止賣場,物流行業的轉型嘗試似乎更為普遍。比如,業務范圍主要覆蓋珠三角地區的物流企業“迪必速”,近年來就逐步在調整經營方向:從傳統出口貿易物流領域淡出,轉而加快開拓跨境出口電商國內段物流業務。
“我們提供的是產品從國內到進入海外倉的物流服務。”10月12日,該企業市場部負責人王輝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著跨境電商出口的興起,這一需求爆發,該企業轉型后的業務也迎來高速增長。
王輝林還認為,對比全球貿易低迷后的海運式微,珠三角擁有全國最大機場群,發展跨境出口電商條件好、速度快。
事實上,這種傳統出口貿易模式中的服務提供商加速向跨境出口電商轉型的趨勢,一方面是跨境電商發展趨勢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廣東作為外貿進出口大省的基礎和優勢的一個轉換過程。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賣家中,廣東占24.7%,浙江占16.5%。該中心還分析認為,廣東高度集中的生產制造基地、豐富的外貿人才儲備成為出口跨境電商賣家集聚地,品類豐富及完善的產業鏈是顯著特征。
李貽偉介紹,目前全國跨境電商約70%在廣東,相關從業人員達300萬人,民企活躍,已經形成跨境支付、跨境物流、金融服務、咨詢、培訓、品牌管理等全產業鏈的跨境電商服務。
同時,隨著服務鏈日臻完善,跨境電商出口便利性的提升又將反過來推動更多制造業企業運用跨境電商出口。比如,過去復雜、煩瑣的國際快遞,已簡化為與國內快遞差不多的服務,包辦從創建訂單到貼標簽、包裝、套裝、海關申報等流程,高度便捷。
換言之,隨著傳統出口貿易流程不斷“電商化”,業態逐步融合發展,廣東中小企業的海外銷路變革未來還將進一步加速。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