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傳統的海運相比,中歐班列獨有的優勢是什么?
2021-03-18 14:39:42
Landbridge平臺
中歐班列的誕生,最早始于重慶的貨運火車。
重慶的貨運火車
2008-10年,沿海經濟騰飛,用工用地成本大增。大批沿海制造業開始內遷。鄭州承接了iPhone,成都承接iPad,重慶承接惠普戴爾宏碁。
具體看重慶,那幾年招商成績亮瞎眼。
2009年,惠普筆電項目(由英業達,富士康代工)落戶重慶,年產能將超過2000萬臺。2010年,思科制造基地落戶重慶。2010年12月,宏碁全球生產基地落戶。2011年4月,華碩全球電腦生產基地落戶重慶。
重慶迅速形成了從電路電池到整裝的筆電集群產業。2013年筆電產量達到1億臺。這個規模相當于沿海六省的總和。
2014-2019年,重慶連續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產量約占全球的40%。
在2010年筆電產業形成后,重慶又面臨新的問題——怎么把做好的筆記本電腦運出去?
中國內陸城市的進出口高度依賴沿海港口城市,比如北方港口大連天津青島,東部港口寧波上海蘇州,南邊有廈門廣州深圳。一般物流方式是,卡車從內陸城市接貨,然后送到各個港口城市,再海運出口到世界各地。90%的Made in China都是從港口城市走海運出去的。
問題是,報關通關手續在港口,關稅也算在港口,而非制造產品的內地城市。對于內地城市而言,會流失大量的稅收,外貿額統計,和下游產業(比如包裝,物流等等)。
更要命的是,重慶地處西部,出口歐洲的貨物,總需要卡車或江船先拉到中國最東的寧波上海,再水運往西拉到歐洲。。。
所以重慶靈光閃現,我為什么不能用鐵路直接往西拉貨??
這個思路早年江浙滬就考慮過,他們嘗試用鐵路將貨物西運到歐洲。這條線路有1000多公里在俄羅斯,但火車一進入俄羅斯境內,俄羅斯海關檢查苛刻,且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波蘭,歐盟,貨物每經過一地都要開包/檢驗/重封。
且中國的鐵路軌距是1.435米,為準軌,與西歐一樣;而前蘇聯及東歐國家的鐵軌軌距是1.52米,為寬軌。在中哈邊界口岸,貨物需要被吊起換車。在溝通不暢的情況下,換裝速度極慢。
最后結果就很悲慘:運費高,關稅高,耗時長。
重慶為此專門成立了高配的物流協調辦公室,各種上下跑動,艱辛可以想見。
各國支持渝新歐
2010-2011年,事情開始有了起色。渝歐貨運鐵路沿線國家,中俄哈白德在柏林,重慶,莫斯科召開若干次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一家平臺公司,來協調、組織重慶的跨國貨運列車的運輸管理。
通過成立股份公司的方式,將沿線國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避免任何一方的不滿刁難。
之后,各國集體大幅削減涉及該列車的關稅。流程方面,出臺全程“一次檢驗檢疫”,避免各國反復開包檢查。軌寬差異方面,加速操作,在最短時間內將貨物從標準軌火車上吊裝到寬軌火車上。
2011年1月,首列重慶歐洲貨運班列試運行,在18天后順利到達德國杜伊斯堡。
次年,2012年4月12日,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成立。股東包括中鐵、俄鐵RZD、德鐵DB Shenker、哈鐵KTZ,和重慶。
2011年筆記本產業仍有部分在蘇州上海南京,由于筆記本電腦在中國通常都在保稅區內生產,而保稅區內,海關意義上等同于國外。如果運輸到重慶集結,再出口歐洲,就涉及二次轉關(出蘇滬寧關,入渝關,再出渝關)。當年非常給力,不同省之間成功協調區區轉關模式,是很有突破性的。
重慶成功了。
便利,補貼,競爭
重慶的成功大大刺激了其他的內陸城市。各個城市都開始迅速復制重慶的經驗。
2012年底,成都開通蓉歐班列,終點波蘭羅茲
2013年,鄭州開通鄭歐班列,終點德國漢堡。同年,武漢開通漢歐班列。
2014-2018年是爆炸期,西安義烏哈爾濱保定蘇州長沙合肥徐州太原青島,甚至洛陽商丘武威濟寧都開行了自己城市的中歐班列。
中歐班列自身的物流優勢是,速度快于海運,價格低于空運:傳統對歐海運需要40天,成本大概在3000美金(2015年航運大蕭條,西歐線一度暴跌到1000美金每標箱),受天氣影響嚴重。中歐班列需要15天左右,成本在1萬美金每箱,風雨無阻。而空運則成本極高。3萬美金+,且太大太重的貨并不能走空運。
所以,當企業一定需要20天左右的運輸時間,又不能承受高價的空運時,他們就可以考慮中歐班列。
我采訪一個寧波商人,他說假如歐洲有個單子需要50天交付,那么以往他就不會接。因為走海運就需要40多天,根本來不及。走空運更不可能,利潤還不夠運費的。而有了中歐班列,他就可以接單,十幾天制作,十幾天運輸,時間上來得及。
另外,中歐班列也使海鐵聯運,空鐵聯運成為可能。比如我當時接觸一個新西蘭的企業,他們就希望把貨物先海運到寧波,然后送到鄭州走中歐班列運到法國。
其他的好處已經提過,比如利于招商,關稅稅收本地化,外貿額統計回流,還有很重要的點是,媒體曝光度。開往歐洲的貨運列車,是非常對路對味的項目,媒體很喜歡這類題材。
但缺點也非常明顯。
首先,更多的出口企業根本不在乎時間,完全可以接受40多天的海運時長,為什么要走貴三倍的中歐班列呢?
其次,中國作為制造業出口大國,出的多,進的少。這些火車去歐洲的時候有貨,回程卻經常是空載??辙D成本巨大。
為了防止中歐班列流產,各地開始推出強有力的補貼政策。
比如鄭州重慶成都,都是每箱貼6000+美金,補貼后價格基本等于海運價格。武漢則是補貼鐵路運價的60%~70%。
我當時采訪青島港,他們抱怨鄭州補貼太多,且是鄭州免費安排卡車去山東上門提貨,最后竟然搶跑了青島港的客戶。。
實際上,各個城市的班列服務都是相似的,路線也都是走阿拉山口,二連浩特或者滿洲里,耗時都差不多。所以客戶本身沒有任何粘性,誰家價低就去誰家。
最后就出現了貨物倒流的情況,比如某月蘇州班列的報價比成都低很多,一個成都企業就會舍近求遠,把貨物先千里迢迢往東拉到蘇州,再放上火車,往西拉到歐洲。。。各種鐵路資源浪費。
這顯然是惡性競爭了。
資源整合
2016年,開始整合各城市的中歐班列資源,減少內耗。
頭一個措施就是,所有城市,不能自己命名對歐貨運班列,比如渝新歐,鄭歐,都不能再用。而是一律得叫“中歐班列”,體現統一管理。
從2018年開始,要求地方降低中歐班列補貼標準:以全程運費為基準,2018年補貼不超過運費的50%,2019年補貼不超過40%,2020年將不超過30%。但實際情況是,各地仍有各種名義的返利和優惠。
2020年7月,宣布支持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烏魯木齊5個城市,建設中歐班列樞紐節點。鼓勵這些城市開展所在區域的集貨。即鼓勵其他城市將貨物在這五個城市集結,統一發送。
至此中歐班列進入五地爭霸局面。
至2019年12月31日,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20225列,通達歐洲15個國家50多個城市。
版權與免責聲明:此稿件為引述消息報道,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Landbridge平臺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糾錯熱線:0518-85806682

Landbridge平臺常務理事單位
- [常務理事單位] 沈陽陸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中南國際陸港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成都厚鯨集裝箱租賃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湖南德裕物流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安德龍國際物流集團
- [常務理事單位] 重慶逆鋒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陜西遠韜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天津海鐵聯捷集團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LLC ST GROUP
- [常務理事單位] 宏圖集裝箱服務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哈薩克斯坦Falcon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和泰源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戰艦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青島亞華集裝箱堆場
- [常務理事單位] 海晟(上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 [常務理事單位] 俄羅斯西格瑪有限責任公司